以海上丝绸之路复兴的名义,泛珠区域合作迎来新的征程。其中,东部、南部被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纳入;西部被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的有云南、四川。
泛珠区域合作囊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跨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中国1/5的国土面积,超过1/3的人口和约1/3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泛珠区域涵盖港澳,东有海峡两岸经济区,西有北部湾战略,背靠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唯一地处南海的主要经济核心区,怀抱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南中国海,区位优势明显。早在2003年泛珠合作倡议之时,就提出要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提升整体参与国际分工水平。
而在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泛珠区域合作无疑将迎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福建、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重要口岸,四川、云南则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镇,泛珠天然具备外向型发展的基因。
“泛珠将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特别是将打造内陆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新的国家开发开放战略将使得沿海和内陆省份的区位发生重大变化。
十年来,区域经济格局从沿海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增长点,发展为沿海沿江沿边同时实施开放、江海陆统筹开发的格局。目前,东北和北部有草原丝绸之路(内蒙古),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西北以及中部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桥;西南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支以及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部则有长三角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规划。
根据目前公布的长江经济带规划,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已经被纳入。而根据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共同召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的名单,东部沿海广东、福建、海南,西部的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份将纳入“一带一路”。至此,泛珠区域合作进入到了新时期。
10月12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其主题演讲中发起倡议——泛珠各方携手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建议得到了泛珠各方的积极响应,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共识。
泛珠进入全方位开放时期
目前,泛珠合作相关各省份都参与到不同的国家级区域战略中。
其中,东部、南部被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纳入;西部被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的有云南、四川。北部被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的有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中部则有主要由两广共同建设的珠江-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规划于今年8月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尚在编制之中。区域经济格局与10年前泛珠区域合作刚刚发起时大为改观,这同时也意味泛珠的对内对外开放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国家发改委国土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在多个国家战略环绕的前提下,泛珠作为一个区域合作架构,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接轨。
这使得泛珠的开发开放增加了多种可能性,而不只是向南开放一个方向。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泛珠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在众多国家区域战略的环绕下,发展有了新的机遇。
比如贵广高铁以及沪昆高铁的建设,将使内陆腹地与出海口更好地联系起来,这样云、贵、川地区发展也有了珠三角这个出海口,这些地区可以更好地向东开放。
至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因为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成都等地已经开通了发往新疆、欧洲的货运列车,这样未来云南、四川等地也可以向中亚、欧洲开放。
另外,云南也可以重建南方丝绸之路,利用孟中印缅走廊将货物走出去,继而打通广西、云南、贵州往越南、新加坡方向的交通贸易渠道。这样就形成了泛珠地区往欧洲、中亚、美洲、东南亚、南亚全方位开放,形成了一个新的开放趋势。
“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泛珠内陆地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陈耀说。
而泛珠区域合作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相比,各有优势。
京津冀地区往东北以及往西,分别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黑龙江),即京津冀地区其实可以向北、向西、向东开放,该地出口货物,可以往东出海,可以往北通过蒙古、俄罗斯,或者经新疆往西亚和欧洲。
长三角地区,则以上海自贸区为龙头,通过长江经济带向西纵深,东西双向开放。
陈耀认为,现在欧美市场疲弱的情况下,各地应该利用条件,向俄罗斯、中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大开放力度。“形成多元开放的力度,经济回旋的余地更大一些。”
1/2 | 1 | 2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