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以“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为主题的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式,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致贺信。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宣读贺信并讲话。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来贺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谢里夫,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分别致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出席。
努力探索和形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
陈吉宁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深刻阐明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再次表达了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诚挚愿望,为我们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上海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按照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把可持续发展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努力探索和形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为深化城市间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倪虹在视频致辞时表示,贺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对联合国人居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年活动主题鲜明,对于促进各国城市交流合作,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中国政府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为最浓底色,以文化为持久力量,以安全为底线保障,为各国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合力奏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乐章。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
龚正在致辞时指出,上海正按照中央部署,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更多上海智慧、上海力量。我们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下功夫,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深化治理数字化,加快建设韧性城市。
积极拓展合作,分享经验,提升决心,为所有人建设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包容性、安全性和韧性的世界
麦慕娜·谢里夫在视频致辞时表示,城市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到2050年,这个比例预计达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城市应当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实施行动的主体,积极拓展合作,分享经验,提升决心,为所有人建设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包容性、安全性和韧性的世界。
上海指数旨在衡量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展,目前正在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旗舰项目的20多个全球城市开展试点应用
开幕式前,陈吉宁、龚正等察看了世界城市日城市发展案例展,听取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相关情况介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主持开幕式。上海市领导诸葛宇杰、陈靖、彭沉雷、李逸平出席。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分别作了主旨演讲。麦慕娜?谢里夫发布2022版《上海手册》。开幕式现场还播放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和上海指数推介视频。
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时隔8年后重回发源地上海,此次活动包括开幕式、成果发布、圆桌论坛、专题论坛、主题展示及相关配套活动等。邀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和城市代表、驻华使领馆官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专家学者等参加。
为更好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旨在表彰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突出进展的优秀城市,2023年将颁发首届奖项。上海指数旨在衡量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展,目前正在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旗舰项目的20多个全球城市开展试点应用。中国五大城市群的近百个城市、上海五个新城在内的创新试点应用也在顺利进行。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