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城市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_资讯频道_中国城市规划网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城市建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城市聚焦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实力提升、城市品牌塑造、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全力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动力,促进均衡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围绕杭州市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新型特大城市规划布局,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着力做好创新文章。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只有创新才能自强,只有创新才能争先。余杭明确了“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努力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坚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科技企业培育链条,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链接”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科技人才资源,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健全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腾笼换鸟”攻坚行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余杭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方面,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打响运河、径山、苕溪、宋韵等文化品牌,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做好良渚文化艺术走廊与大径山生态区串珠成链的文章,更好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余杭锚定杭州“美丽之窗”建设目标,擦亮生态底色,持续落实“三区三线”、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大径山生态区环境补偿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深入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加大防洪排涝、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余杭还创造性地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企业指数研究,上线“余杭碳眼”,打造了全域能源托管等低碳应用场景。
坚持办好民生实事。越是细微处,越是彰显为民服务温度,越需要拿出实招硬招。余杭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建成高铁西站枢纽,打造杭州交通新门户,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结合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扩中”“提低”改革,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此外,余杭还开展除险保安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群众安全感。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奋斗以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余杭将立足实际,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城市建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为浙江省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