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

2022-11-17 09:57 来源:城市规划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今,当“古城”迎来“新人”,当“老传统”遇到“新举措”,当“老记忆”邂逅“新乡愁”,怎样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也是值得我们总结、提炼,并进一步进行宣传、推广的话题。

1 截至到目前为止,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哪些?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和增补是各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最新版2021版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在历史城区范围内目前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总共有7处,它们分别是:由1996版保护规划划定的平江、拙政园、怡园和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在2003版保护规划中增加了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以及2021版保护规划新增划定五卅路、官太尉河-天赐庄历史文化街区。

2 您认为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遗产类型,可以说是历史城区遗产资源的精华汇聚之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也是名城保护连续过程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梳理,以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过程为主线,结合保护工程实践进展,个人认为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6-1995年,萌芽阶段;1996-2012年,拓展阶段;2013年至今,深耕阶段。

3 1986年对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1986年经过多年研究并反复论证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城市发展策略,标志着名城全面保护时期的开始。应该说,1986年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在1986版总体规划“名城保护专项”确定的保护框架、策略和范围的基础上,以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和改善提升人居环境为目的,创新性将古城区划定为54个街坊,将“街坊”视为历史地段开展古城保护实践,在“历史文化街区”概念尚未法定的时期对古城保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认为,苏州古城54个街坊保护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肇始,同时也是后续街区保护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 文中提到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在此期间苏州做了哪些工作?

在此背景下,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迈入了拓展阶段,保护工作从规划编制到工程实践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前期古城54个街坊保护基础上,通过两次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划定了5个历史文化街区;二是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建立从单体保护、街坊保护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多层次保护体系;重视名城保护与世界对话,从世界文化遗产视角完善名城保护制度;以保护规划为依据,制定各类详细规划引导保护工程实施;三是从古城街坊保护到传统街区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工程实践。特别是平江和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的开展和持续推进,对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获得国内外专家好评和多项奖项荣誉,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

5 如何理解自2013年开始的“间接保护”措施?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所面对的挑战,既来自于其保存状况,也来自于其周边环境的变化,同时也与各类利益相关者人群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保护是一个面对复杂环境长期持续地管理过程。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加强日常保护管理,实施积极地“直接保护”措施以外,其保护环境的改善也非常重要。

所谓的“间接保护”是指在日常保护管理和保护工程实施等直接作用于保护对象的干预作用之外,针对保护环境进行改善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从2013年开始,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注重通过各类保护规划调整和补充,强化长效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衔接;通过制定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支撑政策,规范和激励各类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日常行为;通过策划各类活动,阐释遗产价值,宣传保护意义,营造全民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环境等等。

6 回顾苏州保护历程,有哪些经验与我们分享?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四个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1)构建了“街坊+街区”的双层次的保护体系

近40年以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和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但历史城区的范围始终未变,苏州古城一直是名城保护的核心。从86版保护规划开始,苏州古城保护就依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将古城划分为54个街坊,将其视为历史地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在96版规划修编中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历史地段经过多次调整和归并,整合成为现今7处历史文化街区和26个历史地段。后续以街坊为空间单元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成果是重要的日常保护规划管理工具之一,相关保护实践行动也一直延续至今。

街坊是承载古城生活的空间单元,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更需要解决古城民生问题;街区更关注历史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具有更全面的城市保护内涵。从54个街坊到7个历史文化街区,其演化过程既体现了苏州名城 “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兼顾的特点,也塑造了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的独特性。“街坊+街区”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为历史文化街区活态保护更新奠定基础。

(2)探索了“从试点到示范”的在地化的保护路径

从保护历程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保护实践都是先研究多论证,规划先行,专家把关。在以街坊为主的保护阶段,从“点”到“面”再到“片”,先进行试点,再进行推广;在以街区为主的保护阶段,选取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先编制保护整治规划,再分期做实施工程设计。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不断积累经验。

先研究试点,再总结推广的工作方法,避免了由于大规模快速推进带来后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专家咨询,谨慎论证避免由于决策失误带来遗产价值损失不可挽回的后果,探索了适合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特点的在地化保护模式,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3)营造了“从直接保护到间接保护”软硬兼顾的保护环境

近40年来,苏州古城保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积极探索各类型遗产保护实践经验。历史城区既是名城历史文化之核,也是苏式生活承载地。7处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活态遗产”的组成部分,保护以“活态为本,软硬兼顾”是具有示范性的经验之一。

直接保护措施从“规划编制”到“工程设计”、从“分期实施”到“长效管理”;在保护整治工程结束后,间接保护措施从“法律法规”到“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软环境,实现了“刚性”与“弹性”、“不变”与“变化”的阶段性平衡,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4)保护结合利用不断探索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

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古城街坊保护阶段,试点过程中就尝试“国家补一点、单位出一点、居民拿一点”的多方参与机制,并出售部分商品房来平衡保护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后续又尝试过“政府主导,专家把关,开发商参与”的保护更新机制。在保护过程中,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原有居民尽量回迁,维系原有社会网络。在21世纪初开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试点阶段,由政府平台公司负责组织实施,专家组进行指导,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和监督,尽量保留原有居民,适当引入可以激发街区活力的产业和商业业态,通过前期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带动保护整治工程的滚动推进。

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进入“小规模、渐进式,精耕细作”的阶段,2022年1月启动了传统民居老宅修缮和庭院整治试点工程,由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进行。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私有产权建筑,如果需要进行居民动迁,政府通过协议搬迁后,可以通过国资平台收购后再利用、社会资本收购后再利用以及产权人自行出租利用等多种形式进行。保护项目实施过程关注利益相关者诉求平衡利益,建立了多方参与的保护利用机制。

本文撰稿:顿明明

原文介绍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刊登于《城市规划》2022年增刊1。

顿明明,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本文通信作者。

王  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