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超大特大城市“瘦身”才能更健康

2022-12-20 09:3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记者 吕红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纲要》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健全城镇体系,依法依规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进一步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当前,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市病”或者说“大城市病”,具体表现在超越了资源承载力、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房价过高等。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要着眼于更大尺度的都市圈城市群发展进行布局,一方面最中心的城区“瘦身”,不宜集中过多资源;另一方面,处于同一都市圈其他地区、处于同一城市群的周边卫星城市,要提高资源、要素、人口集聚程度。这样,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和其他城市其他城区合理分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关系。

“《纲要》强调特大超大城市瘦身,主要是针对行政区划意义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主城区范围,这个区域居住人口密度过高,并且长期没有有效疏解,既影响了中心城的宜居性,也抑制了城市整体的发展综合能力的释放。”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陈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纲要》也指出,要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在陈杰看来,这意味着未来超大特大城市需要加快在城市群、都市圈视域范围中加强空间优化布局,加快郊区新城的建设,将中心城过度拥挤的居住人口外迁转移到郊区新城,以中心城人口的居住消费升级为龙头来引导有序释放消费潜力。

众所周知,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关键在于质量的提升。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制造业、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从而达到特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新生中小城市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刘培林强调。

城市群和都市圈内中的中小城市机会多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9月份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就提到,各地在确定都市圈范围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做到集约高效发展,防止盲目扩张规模。

“郊区新城的建设还要与都市圈范围的产业空间重新布局结合,以城兴产与以产促城有机结合,把城市宜居性放在更优先的位置来加快郊区新城建设,从而郊区新城把打造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关键节点型城市,并通过这些关键节点型城市增强中心城的对外辐射,做实做强都市圈和城市群,带动整个都市圈、城市群的消费升级与产业空间优化协同互促。”陈杰表示。

《纲要》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否意味着中小城市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陈杰认为,这意味着城市群和都市圈内中的中小城市在未来会得到中心大城市的更多辐射和更多人口转移及联动的产业转移,但这又需要公共服务和消费娱乐资源更加均衡分布为前提,这其中蕴含了很大的投资机会,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刘培林看来,大都市圈周边的城市是有很大机遇的。例如,整个长三角区域都很发达,这些城市群是有很大发展潜力与机遇的。但并不能不加条件地说当前广大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都像东部沿海大城市群、都市圈一样面临很大发展机遇。

“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之外的中小城市,则要创新思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本区域中逐步形成人口集中,积累聚集效应。”陈杰进一步表示。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