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记者从四川省发改委获悉,日前,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3年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
据了解,《重点任务》分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五大部分,共明确了63项重点任务。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重点任务》首先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成都至资阳线、成都至眉山线,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开工建设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成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同时,新建天府绿道800公里,开通成都地铁19号线,挂牌成立西部生态交易中心。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活力,“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省域经济副中心及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以及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五大行动”。深化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启动省级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并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等投向县城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深入推进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考核命名第二批省级百强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
“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此,《重点任务》也提出了相应举措,要求成都市进一步完善条件入户、积分入户双轨并行落户政策,引导落户人口向城市发展重点区域聚集。其他大中小城市和县城严格落实“零门槛”落户要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城镇。在政务服务上,要不断提高户口迁移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居住证办理,增加居住证附着权益,扩大电子凭证政务服务应用场景。
同时,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新就业领域和高龄照护、低龄抚育、家政等用工紧缺行业,面向在岗农民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持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此外,还将加大市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单独安排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奖励资金。并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支持新市民就业创业和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健康保险、养老保障等重点需要。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空间
如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对此,《重点任务》则提出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加快韧性城市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城市社会治理这6方面举措。
其中,在加快宜居城市建设上,《重点任务》提出,要通过统筹专项资金、债券资金等,支持市县建设200所公办幼儿园;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间),筹集公租房1263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4.8万户;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00个、棚户区6.7万套,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500部。
在加快韧性城市建设上,《重点任务》提出,将开展第二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力争城市建成区3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同时,开展第三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新建智慧社区36个,开展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体育等试点示范。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落实“一区一策”政策
在产城融合方面,围绕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推进国家级省级新区建设和激发城市消费活力三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出了系列具体举措。包括启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首批 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15 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服务业发展标杆。加大力度培育打造一批千亿开发区。
同时,《重点任务》还提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开展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做强总部经济、科技创新、商务会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并落实“一区一策”政策,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发展临空经济、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南充临江新区发展汽车汽配产业、宜宾三江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将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内免税店试点城市。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新增示范县(市、区)19个。培育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40个,建设一批省级夜间经济集聚区、国潮消费集聚区、数字新消费体验区、示范步行街。
以成都西部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牵引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在城乡融合方面,《重点任务》围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和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包括深化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并选择20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引导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地城镇落户,并享受基本公共权益。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认定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0个以上。
《重点任务》明确,将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医疗方面,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条件改善,建成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教育方面,深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市、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学年教师交流轮岗占比达到10%。交通方面,实施县城道路网提质增效工程,开展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现“县到乡、乡到村”客货邮运输服务全覆盖。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