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城乡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百年规划史,西方规划理论导入之后,我们自己的脉络是吸纳,是转型,还是断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如何通过中国式的现代化引导中国的城乡发展?中国的城乡现代化应当放到世界的语境中讨论,既要基于全球现代化的共性规律,又要基于中国城乡的现代化进程特征。
1. 全球现代化的五点共性
(1) 时间相位的特征
如何认定现代化的开端?其时间相位是有限制的,不能超越一定时期,一定是在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德国学者SCHINZ Alfred 在The magic square:cities in ancient China 中提出现代化城市以商业为开端。中国从两宋时期开始由里坊制走向街巷制,城市布局从封闭转为开放,形成以街道为主的工商业城市,出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雏形,比欧洲提前了上千年。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化运动源于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明出现传统到现代的多方面转变。
(2) 大工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现代化运动之后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来获得人力、畜力的解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规模生产商品,使得工业企业能够减少人力成本并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竞争力。由此,大工业也开始呈现全球化的特征,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寻求更广泛的市场和更优质的资源,也带来了国际贸易和竞争的挑战。
(3) 社会组织的底部特征
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开始按照理性秩序来完成社会的组织,通过建立法制来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类社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其规章制度更加明确。其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单元,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助推了现代化的进程,原本的大家族逐渐变成最小核心家庭,其可移动、可链接、可重组的特性使得城市人口开始在空间上进行快速重新配置,插入在现代化转型过程必需的切口和环节。
(4) 理性秩序的特征
现代化与理性化的总体进程密切联系,城乡理性秩序的诞生源于普遍的理性。区别于8000 年前人类社会的少数人理性,当今社会已经具备大多数人的理性。一个遍地文盲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1952 年起,中国开展多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城市和乡村扫盲力度的差异也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扩大。时至今日,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至4% 以下,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理性秩序的建立。
(5) 不断创新的特征
现代化运动在不断被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步和修正的,会出现现代化代际的迭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大规模推进需要高学历人群在各个发展维度上的支撑,需要与多元文化融合创新,城市文明基因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诞生、成长、发育、迭代和创新。
2. 中国城乡的现代化进程特征
(1) 封建城市大量遗存与城乡现代化中的进程压缩特征
在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视角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工业现代化前留存有大量的封建城市,这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伴随诸多历史要素,在各个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不断汇入。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城乡现代化的过程又是在受阻了多年后,突然迸发出的城乡现代化的快速进程,因此出现了鱼目混珠,内部差异悬殊,需要总体和局部双层理性的调控。
(2) 城市的街坊管理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里坊制与街巷制体现了国家意志与空间形态的高度统一,同时也形成了城市街坊管理的空间基础。城市街坊管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演化为今天的居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3) 行政地位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省会城市、地级城市资源汇聚,往往拥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强的行政管理能力,更完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体系,更活跃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全省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1954 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城市以后,经济得到快速提升,从1952 年排名全省第10 位,到1957 年排名第4 位,1962年已攀升至第2 位,1975 年之后郑州成为河南省第一大经济城市,1987 年起城市首位度开始大幅增长,郑州的经济优势开始与第二位的洛阳不断拉开差距。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需要与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结合起来,形成空间治理的腰部逻辑。
(4) 城市发展过程中东西、南北向的差异巨大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不同的地方交替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城市的进程。南方在唐宋时期是经济文化中心,北方在明清时期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南北方的发展重心发生转移。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形和气候差异明显,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差异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经济模式、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的城市类型不应该按照地域进行简单的分割,而是应该有更精准的象限分类,进行罗盘的划分,按照不同的相位进行不同的政策分布。
(5) 城乡特殊的联结关系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也包含多个县村的管辖地域,体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特殊的共生关系。
(6) 城市中存在血缘的地缘分布关系
城市中的血缘的地缘分布关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家族关系的演变。在城市中,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家族逐渐分裂成小家庭。这些小家庭通常会选择在彼此附近居住,以便更好地维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这些小家庭往往会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共同分享资源、经验和文化,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分布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理解城市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