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启动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接受人民文化遗产专访时寄语高考学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一项内容丰富、前途无限的事业,希望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来。
1978年,吕舟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系学制五年,第五年选方向时,他选了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建筑保护。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建筑史相关课程,现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自2002年以来,吕舟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类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也是2013年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大奖(ICCROM Award)获得者,是这一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63年来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学者。
在清华大学学建筑、教建筑,吕舟深受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先生的影响。吕舟的老师徐伯安先生,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之一。在吕舟看来,建筑学学科带给他最大的财富就是宽口径教育,“不会把学生局限在某个很窄的领域,或只做一件很窄的事情。清华的建筑教育思想中,从创始人梁思成先生到后来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都特别强调‘宽口径’。后来,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如何理解“宽口径”教育?吕舟举例说,吴良镛先生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广义建筑学》,提出从塑造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建筑。“对青年学子来说,‘宽口径’就是要理解、要认知更多的东西。”
吕舟告诉记者,‘宽口径’教育对他后来在学术上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决定了我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会考虑周围更多的方面,会把问题联系起来一起思考。从塑造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建筑。”
近几年,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热度持续走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队伍中。
他表示,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宽口径’的事情。“文化遗产保护,囊括民族学、神话学、社会学、博物馆学、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至少涉及二十几个学科门类。”这就要求青年学子具备“更厚的地基”。同时,他希望青年学子能走出书斋“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
吕舟同时表示,今天的世界高度融合,“有志于此的青年学子需要具备更大的视野,不仅要看到我们自己的传统的工艺,还要理解现代技术。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国家,还要关注其他的国家。”
最后,吕舟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一项内容丰富、前途无限的事业,“欢迎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