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群经济与城市群发展格局,我国城镇群将走向哪里?

2014-11-02 09:28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中国城市群是国家城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城市经济在发展,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区域面积就必然会扩大,今后10~20年,我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在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国家城市群体系,营建大规模、高密度的21世纪城市群空间,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崛起中的城市群

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有若干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群与全球城市区域,它们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制高点。

Google地图的夜间模式从客观上反映了各地区的发达程度

在美国,有2.43亿人口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这些区域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

在日本,3500万人口拥挤在东京这块不足日本国土总面积4%的土地上,财富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在美国,有2.43亿人口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这些区域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Glaeser,2011)。根据世界银行(2009)报告,全球土地面积的1.5%聚集了世界一半的生产活动。

注:以上23个城市群区域划分来源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即通常所理解的“广义长三角”概念;十大城市群是指以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大小作为标准,排名前十的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优化开发区域与重点开发区域的划分,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进行选取,优化开发区域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环渤海地区城市群。

在中国,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我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2012年,中国23个主要城市群以占全国30.2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5.69%的人口,创造了90.4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前十大城市群更是以14.7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46.86%的人口,创造了71.67%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十大城市群,更是以14.72%的国土面积,集聚46.8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1.67%的地区生产总值。

伴随城市群崛起,我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的区域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2012年,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在相对应省份的占比基本在60%以上,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等的比重甚至超过80%,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

运用当年汇率进行折算,2012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17252.32亿美元、8240.41亿美元和7569.04亿美元,如果将其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都可以排进全球前20名。尤其是作为我国发展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其经济总量已超过韩国等亚洲四小龙,与同属“金砖”国家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于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个城市群中间的核心城市,即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

1/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