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导 读
2023年11月2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进行深入解读。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交通行为、智能服务、生态环境、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更加健康、安全、宜居,组织城市高效安全可持续运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框架和格局基本确立,但仍出现了诸如通勤时耗过长、道路交通拥挤、公交系统发展乏力、慢行交通环境品质不高、轨道建设与城市开发脱节、共享交通发展无序、设施老化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在城市由增量到存量发展的转型期,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作十分必要。
一、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引领
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建设应强调设施建设与城市服务并重的指导原则。新阶段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应立足于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供给,引领改善城市交通服务。工作推进应充分体现环境约束和生态底线思维,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在新的要求下,从探寻新阶段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自身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入手,强调服务人的需求,注重时间效益和设施效率,提升资源配置水平,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作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体系,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带有全局性和强制性,是实现宜居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保障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陆续出现了设施安全隐患增加、道路塌陷事故频发、应急救援保障不力等问题。增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设施的韧性,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的融合,提升应急救援、重大事故、恶劣天气的交通系统承载及韧性,保障城市安全和交通运行可靠,已经成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安全韧性为指导,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各阶段简历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也是新时期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智慧化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智慧化发展,可以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统筹城市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和治理全过程,搭建“问题诊断—方案生成—效果评估”为核心功能的智慧平台,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问题解决方案和决策机制,提升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提升传统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形成适应未来交通需求的智能道路基础设施体系。
二、关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以规划为引领,建立“1+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指导意见》核心内容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为指导,开展“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三个专项建设行动为主要途径,着力打造“1+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突出从设施建设到品质服务的转变,从城市交通使用者的视角全面推动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1+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统筹城市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服务效率与水平、引导和塑造城市合理空间结构,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导。已颁布实施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 50546-2018》和《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2021)》成为现阶段指导“1+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基本准则,要求将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重点从“消除小汽车交通拥堵”的单一目标,转向多元、绿色发展,提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必须优先发展集约、绿色的交通方式”,多种出行方式协调,突出“绿色、公平、安全、高效”的原则,并提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不应低于75%,城区内慢行交通比例不宜低于80%的要求,在基础设施配置和稀缺交通空间的安排上,体现出绿色交通为先的具体要求。结合新时期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应该更关注综合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例如提出城市内部95%的通勤出行单程时耗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100万以下城市应控制在40分钟以内等等具体的要求。
(二)以建设为依托,提升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品质
以提高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品质为指导,以提升设施建设的效益和效率为目标,把联网、补网、强链、塑点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设施品质。结合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行动,以城市交通专项体检为指导,开展城市道路设施提品质、补短板工作,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稳定性,重点关注城市道路智慧化升级改造,停车场和充电设施的建设。
推动基于多元化应用的道路智慧化改造,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系统建设,建立数字化道路交通设施基础。以多功能智慧杆柱建设为突破,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造等需求,促进道路智慧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老城区、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通过扩建和新建停车设施、内部挖潜增效、周边停车资源共享规范停车管理等手段,有效增加停车设施规模,提升泊位使用效率。提升重点区域停车设施水平,合理满足学校、医院、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停车需求。加强交通和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三)以治理为保障,改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效率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监测平台建设,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水平,切实改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定期评估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结合设施建设指标和运行服务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行服务情况。可优先开展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充电桩、停车设施等相关平台的建设。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决策辅助智能技术和解决方案。探索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监测评估的智能决策技术,构建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监测、评估的决策辅助模型及系统。借助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决策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