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与工业化一道,组成了现代化的两大引擎。
12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四川、重庆调研。他强调,要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强劲动力。
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落实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重庆一直在行动。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醒我们在兼顾经济发展同时,还须回应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未来,重庆应如何“出招”?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新型城镇化强调有序实现常住人口市民化,有助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节约集约和绿色低碳,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重庆是一座超大城市,也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常住人口超3200万,自然禀赋优越。新型城镇化对于重庆而言,意义重大。
一方面,复杂多元的市情市貌,让重庆的新型城镇化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重庆的新型城镇化,也有利于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重庆一直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何特色与亮点?取得的成效如何?
从实际成效看,重庆的城镇化率近年稳步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96%,较2012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0.1%,较201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发展动能加快释放。
就发展路径而言,努力以一域之为,服务全局发展。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重庆始终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比如,在主城都市区,加快集聚高端要素,以提升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带动力;让重庆各区县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成色;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相关库区区县也在积极探索强县富民的新路子,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从大中小城市的统筹来讲,实现了协调发展。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表示,重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大中小城市的统筹协调发展,在推动大城市的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山区库区的脱贫致富。比如,启动“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和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36:1,城乡差距在全国处于相对较小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行进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这一进程中,有欣喜也有忧虑,需要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前进。
就重庆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下也有一些短板,需要我们正视。
大城市的发展能级还需提升。彭劲松认为,重庆的主城都市区的发展能级还需提升,目前总体上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还不够明显。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战略地区,未来重庆主城都市区还需扩能提质,不断提升大都市的发展能力和品质,以更有效地带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与产业的融合还需优化。产城融合是当前我们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重庆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千里认为,重庆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观念意识。一方面,主城都市区的部分新区产业较为发达,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和服务配套还不够完善,导致职住失衡,通勤时间较长;另一方面,部分区县的产业,跟不上城镇化的步伐,就业承载力还需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产城融合,目的是把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切实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目前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相关区县城的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这也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比如,渝东北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与国家大通道路网连接不畅,向东开放通道较为单一,南向通道有所缺失,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船闸拥堵日益严重,港口建设相对滞后,区县之间直达高速公路数量还需提升。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今年6月,重庆召开六届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要大力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创造就业岗位、提升收入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优化人口集聚布局,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以产业活力和城市活力提升更好带动人口集聚。在此背景下,未来重庆又应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城镇化也被称作城市化、都市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在我国常被更规范地表述为“城镇化”,这表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具有寻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特征。
未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庆仍需注重大中小城市的统筹发展。彭劲松认为,在对城市功能定位方面,要合理分工,集群发展。比如,在发展中小城市以及乡镇时,要注重引导大城市的资本、人才和产业资源为其赋能。
产业是城镇化的“火车头”,要想高质量地推进城镇化,首先需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未来我们还需处理好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与各能级城镇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让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此外,随着沿海城市产业向内陆转移,重庆各相关区县也应抓住机遇,增强城市的就业承载力。
统筹现代与传统,让乡愁与文脉找到“归路”。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核心”,这说明兼顾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也需尊重居民的世情人心,留住乡愁与文脉,保护好人们的精神家园。
乡愁是对家乡刻骨的记忆与眷恋,它或许是一条河、一棵树、一抹记忆中的味道……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风景的关系。比如,巫溪县就围绕“青山常绿、溪河环绕”的自然山水,顺应大山大水的基底,打造高品质“小而美”特色宜居县城。
对文脉的珍惜,可以庇护人们精神的原乡。在旧城改造中,应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新型城镇化中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生活传统体验基地,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寓教于乐。
数字化助力,打造更美好高效的现代城镇。相比广阔的乡村生活,城市的功能、生态、人群构成,往往更加复杂,需要我们协调好诸多关系。比如,城市的活力与规范,烟火气的世俗生活与艺术化的阳春白雪等多种矛盾。
这就需要我们用好数字化,提升城市的整体智治水平。于重庆而言,可通过构建数字经济系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农业、服务业与信息业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数字社会系统,让城市的教育、居住、交通、卫生、就业、社保、养老、体育等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真正实现惠民有感……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待不久的将来,每一座城市,都是人们梦中的土地;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城市诗意地栖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