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发布

2023-12-29 14:49

1.png

▲12月27日,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现场。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发布人: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扈万泰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 徐志文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 余颖

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罗智波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 徐祖国

12月27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介绍,“六江”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和涪江的干流沿线区域,总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它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具有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串联成渝地区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

2.png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介绍相关情况。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他表示,“六江”生态廊道建设着眼提升川渝两地跨区域、跨流域协同治理的能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具体行动。

扈万泰介绍,规划策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强化生态共保,守住廊道生态安全底线。强化重要生态空间和重要资源保护,建立涵盖江心绿岛、河流湿地、峡谷、湖库、珍稀动植物等5大类、共180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名录,协同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制度。建立和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生态补偿规章制度建设,探索制定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是推进生态共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突出生态廊道“带状”空间分布的特性,分流域明确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6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及任务,显著改善流域人水关系,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促进生态共享,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推动天然食品、竹木产品、道地药材、矿泉水、天然纤维等特色生态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培育巴蜀地域特色生态产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标识,打造乌江百里画廊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

《规划》按照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六江”干流、重要山体、水陆交界带为核心,以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问题集中分布区为重点,统筹部署和实施川渝毗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河湖综合治理、自然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支撑体系建设等8大行动计划和21项重点工程。

其中,为强化川渝毗邻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谋划了“川渝毗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计划”,包括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涪江干流3项川渝毗邻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力争打造全国跨区域生态廊道共建示范样板。

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 川渝将整合资源保护天然纽带

为何川渝两地要围绕“六江”专门推出一个规划?《规划》会带来哪些改变?会上,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作出了解答。

出台《规划》意义重大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介绍,一是“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六江”生态廊道地处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河流水系发达、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占比近63%。开展“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有利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典型范例。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新的使命,保持“六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既是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现实需要,也是探索美丽中国地方实践的战略任务。

三是“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障。“六江”生态廊道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具有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内人口分布有一个特别的现象,这个地区人口密集,总人口约2800万,人口密度约800人/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总人口约11587万,人口密度约204人/平方公里),社会经济活跃度高,所以保护的任务就很重。通过优化国土空间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推进毗邻地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深化市场化改革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价值实现研究等方式,能有效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破除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

3.png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徐志文介绍相关情况。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志文表示,《规划》有诸多亮点。

一是“时间维度”上的系统性。规划充分衔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重大规划,对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川渝将规划的完成期限确定为2035年,这与国家规划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的时间节点高度一致。在立足当前的同时,紧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趋势,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不断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城市韧性。

二是“空间尺度”上的完整性。川渝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以流域为规划基础,在充分识别流域重要生态问题基础上,协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地,分流域明确生态廊道建设主攻方向,科学合理确定保护修复措施、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系统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综合治理。

三是“政策制度”上的创新性。“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跨省域、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目前全国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川渝将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比如,川渝将统一两地重要生态空间、重要自然资源等保护管控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实施现行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差异化分析评估,逐步统一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开展两地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夯实生态共保共建共享基础;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机制,积极整合川渝两地科研资源,共建专家库和技术支持团队,联合开展突出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全流域科学治理。

徐志文表示,为确保《规划》落地,要健全完善综合性重大工程协同管理机制,要大力调动社会资本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还要将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统筹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推动互联互通的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六江”生态廊道实施分区管控

4.png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余颖回答记者提问。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余颖介绍,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规划》以规划区内生态系统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划定了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合理利用区,既保护又利用,通过高质量保护来推进高质量利用,制定分区管控措施。

其中,生态保护区的面积是10711平方公里,占整个“六江”生态廊道的比例是30.5%,是生态本底优良、物种资源丰富,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起到关键作用的区域,着力于构建守护廊道生态安全底线的“生态共保”格局。川渝两地将通过定期会商、政策协同、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境保护、水源涵养、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受损害。

生态修复区面积5358平方公里、占比15.3%,是生态系统结构退化、服务功能受损的区域,要开展生态修复,着力于构建跨区域协同的“生态共建”机制。通过对川渝两地跨区域、跨流域生态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区分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确定修复次序,有序安排工程项目,实现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

生态合理利用区面积19050平方公里、占比54.2%,是指生态保护区及生态修复区以外,人类活动相对密集,需要进行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其他区域,着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享”范例。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建立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生活生态协调统一的廊道生态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基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5.png

▲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智波回答记者提问。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智波表示,集团将按照《规划》的要求,统筹推进“六江”生态廊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参与46个节点城市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下一步还将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积极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与成渝两地的地方政府、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产业联盟,开展生态共保、生态共建、生态共享,带动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