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4合肥城市专题-营城惠民-美丽中国新样板 > 正文

合肥擦亮生态底色守护民生福祉

2024-03-20 16:37 来源:合肥日报 作者:记者 代敏

回,指的是回归。大量候鸟的回归,是生态环境向好最有力的证明。

随着巢湖湿地的修复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成了这里的“常客”。巢湖岸边,草木葳蕤、候鸟云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共赏“候鸟天堂”

3月8日,庐江县黄陂湖湿地里,花脸鸭与东方白鹳、天鹅、赤麻鸭等一批珍稀候鸟尽情嬉戏、觅食。

候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日,黄陂湖水鸟监测团队在调查时发现2万只花脸鸭。花脸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带的脸部花纹如同京剧脸谱中的“大花脸”,这也是它最独特之处。

“现在还能看到这么多花脸鸭,真是难得。看来咱们合肥的湿地水草丰茂,它们舍不得走了。”监测团队专家虞磊笑着说,进入3月,合肥气温逐步回升,冬候鸟也开启了“北飞”模式,它们将一路向北,回到北方的繁殖地。

“今年1月,我们的摄影师还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了青头潜鸭。”虞磊说,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极危物种,全世界数量仅有5000只左右。近两年,环巢湖湿地发现的青头潜鸭数量越来越多,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适合它们生存。

据统计,2023年,巢湖共记录到287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种,有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卷羽鹈鹕、黑脸琵鹭、黑嘴鸥、白头鹤、白鹤、乌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48种。

共护“地球之肾”

鸟类数量的持续增加,也得益于合肥长期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和付出。

每天早上7点前,62岁的蓝藻打捞工作人员孟凡周就要开着小船从岸上草原出发,沿着5公里的湖岸线来回巡查水面的蓝藻情况。

除了近5公里长的巢湖岸线,孟凡周还要负责深井控藻平台的维护。“深井有80米深,蓝藻被高压压过后,细胞壁破裂就没有活性了,沉入湖底成为鱼虾的食物,就不会再浮在水面产生异味了。”孟凡周告诉记者,一台深井平台每天可以处理10万立方米的藻水,处理能力比之前的蓝藻打捞平台提高了30倍。

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湿地净化、塘西河清淤治理以及蓝藻的防控治理,使得湿地水质明显改善,蓝藻水华得到基本控制。“最近三年湖面蓝藻较少,几乎闻不到味道了。”孟凡周感慨道。

一直以来,合肥市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汇集各方力量守护“地球之肾”。“首先是强化湿地维护管养,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拿出资金用于湿地管养。”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坚持开展生态监测,掌握湿地水质净化、湿地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关键指标,对湿地修复成效进行科学评估。

与此同时,合肥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开展湿地基础研究,为湿地管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还联合阿拉善SEE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活动,让更多人关注湿地。

今年,合肥将持续推进湿地管养,重点围绕湿地“水”“草”“鸟”等关键指标做文章,完善湿地水位调控机制、畅通湿地水系循环、强化湿地水生植物管养、加强湿地鸟类保护,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还将组建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工作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

共享“绿意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湿地进入良性发展,带动周边百姓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春日里,不少游客在岸上草原搭起了帐篷,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赏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静谧和诗意。

“现在只要天气晴好,我基本上每周都会带小孩过来逛逛。”家住包河区临湖苑小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巢湖水质一年比一年好,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全,周围很多人都会开车来岸上草原露营、野餐。

目前,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基础服务设施齐全,设有蓝藻科普馆1处,更有超过百万平方米的草坪,已成为最热门的帐篷露营地之一。“我们将坚持生态惠民,逐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真正做到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公园负责人表示。

为了提升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公园还积极组织环保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参与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通过开展生态监测、鸟类调查、植物识别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走进湿地,共同守护湿地。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