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记者从江西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将致力打造两大“示范地”,即把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地,把江西省传统村落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之地,通过三年攻坚,大力实施七大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江西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
省住建厅副厅长王晓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截至目前,江西省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列全国第9;历史文化街区82片,列全国第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0个,列全国第4;中国传统村落413个,列全国第8。江西以丰富而深厚的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凝结城市记忆,牵住居民乡愁。
江西扎实推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传统村落申报。截至目前,共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82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6个,省级传统村落157个;公布历史建筑3860处,普查登记传统建筑2万余处,保护名录不断扩充。
全面普查建档 千余栋历史建筑完成修缮
江西在全国率先颁布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南昌市、景德镇市、赣州市、上饶市、抚州市、九江市等地颁布实施专项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全省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所有传统村落所在县(市、区)均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市县两级领导挂点联系制度。还建立考核、督办、约谈机制,有效遏制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
江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遗迹。长期以来,江西严格落实应保尽保要求,全面建立保护“家底册”,推进普查建档,完善保护名录,强化整体保护。
截至2024年3月底,江西省已公布历史建筑同比新增253栋,并对全省3000余栋历史建筑、20000余栋传统建筑“一户一案”建档。历史文化街区挂牌完成率100%,历史建筑挂牌完成率98%、测绘建档完成率97%。
近年来江西共争取中央资金9.25亿元、省本级安排3.4亿元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并引导各地建立政府奖补、产权人自筹、社会资本参与等多元化的保护资金筹措机制。目前全省已有5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已完成或正进行修复利用,千余栋历史建筑完成了保护性修缮。
去年培训乡村建设工匠1.2万余人
传统建筑工匠是传承城乡历史文脉的重要力量,江西坚持从弘扬传统建筑工匠精神、厚植传统建筑工匠文化入手,加快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
为传承弘扬“样式雷”文化,成立“江西省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江西省‘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组建由规划、建筑、历史、文物保护、非遗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库,构建“学校-企业-专家-研究会”等建筑工匠培养实践共同体。培育能工巧匠,共调查统计传统工匠队伍数量1468个,传统工匠1.2万余人。分级分类建立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培育更多传统建筑工匠带头人。仅去年,全省培训乡村建设工匠1.2万余人,造就了更多传统建筑建造修缮技艺传承人。
婺源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2万余人吃上“旅游饭”
江西鼓励“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实施城市更新,全力保留历史记忆。如,永新县推进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全面实施“重见永新”老城古街改造项目,共修缮建筑700余栋,推进8个片区共60余万平方米更新改造,惠及群众1.27万户。
江西征集并遴选8片历史文化街区、24栋历史建筑作为第一批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如婺源县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精品古宅民宿600余家,吸引游客110万余人次,2万余人吃上“旅游饭”。
鼓励以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
在持续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方面,江西将开展哪些工作?
江西省住建厅建设工程消防监管处处长谢红星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夯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根基,督促各地落实保护责任,科学处理好新与旧、古与今、变与不变、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将探索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日常巡察,打通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
探索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博物馆,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机制,鼓励搭建投资发展平台、推广新型融资模式等途径,调动和整合多方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鼓励个人以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原址保护。
免费推广近百套特色农房设计方案
如何将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进行有效结合,使乡村风貌更具江西特色?
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王登平介绍,江西省积极抓好保护规划的编制,强化人才和技术支持,编制特色农房设计图,并培育工匠促乡村风貌提升。
江西在景德镇市开展试点活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第三方评估,将传统村落风貌管控纳入评价体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后续将根据评估情况不断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适时在全省推广。
江西坚持农房建设风貌与当地人文背景、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等要素相融合,先后组织编印和免费推广近百套特色农房设计方案,推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房风貌。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