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如何突破城市体检中的民生感知关键技术难题?

2024-04-30 14:3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城乡规划学和规划工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也事关亿万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学会组织梳理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是推进规划工作进一步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会的基础工作之一。

在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全体大会上发布了学会组织研制的2022/2023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清单,希望以此为有关决策部门研判规划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和布局科研方向提供支撑,引导规划编制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和规划科技工作者加强相关问题研究,强化科技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本文为2022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

问题类型:工程技术难题

推荐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作  者:杨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民生感知;算法模型

问题描述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开展主客观结合的民生感知,既是国家部委的要求,也是各地已广泛开展的实践。当前,对民生主观情绪的感知分析与对城市建设运行的客观监测之间的耦合分析技术仍有鸿沟。

突破主客观结合的城市体检民生感知关键技术难题,既有助于建立更鲜活可感的体检评估视角,促进体检评估结论贴近民生、反映民情、响应民意;也有助于打通空间规划从政策输出端到社会感知端的“影响-反馈-响应”逻辑,推动“建设人民城市”的恒常目标与“回应人民期待”的动态过程相融合、相统一。

问题背景

“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工作的本源,也是新时代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日益突出的价值导向。城市规划工作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响应,长期以来集中于规划编制前期的社会调研和公示阶段的公众参与,以前置参考、补充决策作用为主,在规划实施阶段收集、响应社情民意并有针对性的优化规划的评估反馈机制相对欠缺。

新时期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中加强对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注。同时,在一批新机制、新技术、新数据环境的支持下,基层民生反馈的感知能力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如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围绕地理位置的点评大数据等。治理理念和支撑技术的更新,开启了规划引领和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新阶段。

最新进展

国家层面一贯高度重视民意感知。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当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强调注重群众实际感受,并将规划实施社会满意度评价纳入体检评估成果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城市体检工作,要求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结合现场采集数据、互联网大数据等,全面了解群众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查找群众感受到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从地方实践来看,北京市率先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在2018年至2021年间,持续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社会满意度调查”收集居民反馈,并探索与12345市民热线大数据和“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建立对照关系,开展主客观评价对比分析。

当前,对民生主观情绪的感知分析,及对城市建设运行的客观监测,各自基于不同的方法论有已有相对完善的分析体系。然而,二者之间的耦合分析技术仍在探索完善阶段。如何有效开展交叉分析、比照政府治理投入和老百姓感知之间契合点和差异点,掌握两者之间的匹配度,仍然是城市体检在民生领域强化人本感知评价的重要瓶颈。

重要意义

突破该技术难题有助于打通空间规划从政策输出端到社会感知端的“影响-反馈-响应”逻辑,从民生感知角度,有助于实现人民需求的量化、精细化分析,创新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治理实践范式;从优化决策角度,有助于支撑城市政府更精准定位民生短板、更科学制定空间政策,增强政策投放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实现城市治理科学决策;从国家治理角度,结合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国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标准化、智能化、精准化,降低全国城乡治理工作成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