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南头古城的日与夜:历史原点、活力再生

2024-07-09 17:41 来源:人类居住

文图|李云(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沈凤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玉冰(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回溯历史:寻深港同根原点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见证了1700多年郡县变迁史的古城。历史上的南头古城,枕山面海,因盐而兴,是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中心和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地。明代筑东莞守御千户所,并设县治于今南头古城,县名“新安”,管辖今深圳及香港地区,“新安故城”的别称由此而来。此后经历了“迁海”“日军占领”“城中村抢建”,古城风貌消失殆尽,文化气息衰落。后随着深圳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古城蜷缩于摩天大楼之中,形成了“城中村,村中城”的复杂格局。

1.png

▲  新安县衙局部细节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土地矛盾日益尖锐,城中村问题日益突显。而南头古城不单单是一个城中村,它拥有着古城与城中村的双重身份。不同年代的楼宇在这里共存,城与村,新与旧,多种元素在这里碰撞,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活圈。重要的历史遗迹在这里留存,它见证着深圳的源起与变迁,是深圳历史的根之所在,亦是深港地区的历史原点。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创新潜力也为其蝶变重生带来了契机。

南头蝶变:营城村共生原点

“大事件”催化,促进古城复兴

城村并存的局面一直是南头古城改造的难点。从2016年起,规划师进驻社区,开始编制《南头规划手册》,制定实施计划,指导小微空间的改造。在多方努力下,以2017年第七届深港双年展为契机,南头古城以全新的样貌进入大众视野。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以文化活动促进古城复兴,重塑公共空间秩序,打通南北向空间轴线,重现十字主街,连通古城和公园。出于对城中村特殊空间类型的考虑,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入创意改造空间、建筑等,呈现出不同人群、空间、功能与文化在此共生的场景,提供了人与人、社会与城市之间的共生机会。

2.png

▲  南城门

从唤醒到焕新,古城蝶变重生

2019年,南头古城正式开启“蝶变重生计划”,以南山区政府主导、万科集团实施、原住民参与的微改造模式。遵循有机更新的理念,尊重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复原古城多元的生活场景。微改造以业态更新为抓手、文化创意活动为载体,把南头古城打造成最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展示区、最具内涵的文化创新产业集聚区。新旧文化的碰撞,焕发古城的生机与活力,让历史人文底蕴与新的文化有机生长,以现代创意再续古城活力。

走进南头古城,历经沧桑的南城门映入眼帘,其在形态上保留了瓮城城墙,是古城与外部城市衔接的首层界面。

3.png

▲  南城门

穿过南城门,便能切身感受到岭南广府建筑风格统领、新旧交融的街巷风貌。古城改造主要集中在十字轴上,摒弃“大拆大建”的思路,遵循“修旧如旧,活化文物”的原则。在建筑立面上进行整治提升,保持了建筑的原真性,延续了街道的生活记忆,并将地域作为协调基调,结合在地环境和住民的需求,实现了烟火气息与现代文艺的融合。

4.png

▲  络绎不绝的游客

5.png

▲  南城门前绿地

漫步在古城街头,原破败的古城小巷如今有了新的模样——从排水明沟、墙垣花池和沿线非机动车位中退让出来的新空间与千古石板小路融合变成了宽阔的街巷。街边巷道,熙熙攘攘,众多青年游客、自媒体博主、数字游民到访打卡拍照;街道旁侧,鳞次栉比的茶楼、庭院、艺术展馆、文创工坊引人驻足观赏,为古城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6.png

▲  次街实景

7.png

▲  西集街巷

创意产业的植入引发了街道从建筑风貌到内容生产的颠覆性转型。IF工厂、设计工坊等创意品牌相继涌入,聚集了年轻的消费者。与奇趣商铺一同入驻的,是“用脚投票”、逐创意而居的新生创意工作群体。北区的创意工厂与街心公园的创意公社,通过一系列社区活动构建起外来工作者与本土居民对话的桥梁,使他们逐步融入社区,成为这里的新移民。原本单一的社会结构因创意人群的加入变得丰富、更具活力。深度的社群链接也使他们跳出单纯的个性化创意表达与狭义的“工作领域”,而是基于对地域文脉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解析,从更多元的视角解读城市文化的传承,并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与演绎。

8.png

▲  奇趣店铺

9.png

▲  奇趣店铺

10.png

▲  奇趣店铺

主街上,博物馆群和各式各样的展厅诉说着古城的故事。“南头1820”数字展厅,穿越历史长河,以科技手段复现古城的日常生活,回望古城繁荣景象。

12.png

▲  主街实景

街巷旁,废弃的小块空地和边角地以“针灸式”的微更新和景观改造的方式被激活,形成碎片分布但虚轴串接的小微公共空间体系。宽阔的南城门公园、阶梯围合的书院广场、隐于街巷中的城中绿洲,以及遍布街头的庭院会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夜间总能看见许多居民在此攀谈,分享着有趣的见闻。这里承载着新旧交织的多样生活,满足了身处高密度城中村环境下的人们的社交需求、激发了社区活力、带来了视觉享受和诗意的公共生活空间。

12.png

▲  街边休息空间

13.png

▲  砥园

14.png

▲  光合社小绿洲

主街的尽头,密密匝匝的楼栋拥簇着一个大体量的建筑——IF工厂。从原本的废弃工厂转身成为创意人群的孵化器,IF工厂涌现着新颖的建筑形式和可持续的创意理念,成为南头古城的建筑奇景。在此俯瞰古城,文化古迹、城中村、各类商铺以极高密度的方式融合共生。

南头古城的生活气息从不因天色黯淡而褪去,日暮时分,街边的路灯渐次亮起,在路灯的点缀下,古城变得柔和而充满烟火气。原住民相继出门融入游客之中,漫步古城,寻找城村间隙的夜生活,褪去日间工作带来的疲倦,感知安逸与自在。

15.png

▲  南城门广场

多元主体参与,走向共治、共享

在2020年,南头古城启动了《南头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试点综合整治规划》,作为首批试点之一,通过活态保育的营造思路,积极推动社区微更新模式的持续发展。古城中的住民大多为外来者,他们渴望获得归属感,由此自发参与到南头古城的社区营造中。

2022年,南头古城携手社区营造团队在古城展开了一场生活式、参与式、共创式的社区营造。多元角色的合作让社区变得完整,“奇庙”空间作为社区公共客厅,有连接古城社区关系、发展可持续的社会关系的作用。创意工作者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区生活,新住民安心定居于此,在这里挥洒自己的创意,为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元力量在互动与碰撞中不断涌现,呈现出复合多元、富有生机的社区。而原住民保留住了珍贵的家园记忆,又能够感受空间和生活品质的切实提升。日夜交替中,他们共同享受此处的市井味道。

16.png

▲  奇庙社区客厅

结语

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典型,在近年来不断持续地“微改造”中融入了许多城市的要素,但城村并存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南头古城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场所,也是留存着城市记忆与生活气息的社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云集并参与到古城的社区营造中,营造团队与住民合作,形成一种更具韧性和联结性的结群形式。在尊重原住民的诉求基础上,让古城自身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意充分融合,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为其他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