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年会聚焦 > 正文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2024-09-08 09:58

本届规划年会共有七个学术报告,分别从饮用水、双碳目标、人居美学、生态文明理念、城市更新、规划实践、低空经济、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1.png

01 曲久辉:饮用水:质在何方?<

02 贺克斌: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03 张杰:中国人居美学的当代传承<

04 俞孔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桃源憧憬与实践——兼论美丽中国的两个基本问题<

05 韩冬青: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城市更新——南京小西湖街区十年实践启示<

06 王世福:本土都市主义视角的规划实践创新——绿道如何串起美好生活<

07 陈志杰:培育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 助推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


01

1 曲(1).jpg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饮用水:质在何方?

2024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提出了水是促进繁荣与和平的重要因素。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我国是全世界投入最大的国家,并于2015年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曲院士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升饮用水质量。

第一,阻控饮用水致病生物风险。人类疾病与水高度相关,卫生问题是全球供水安全最普遍的现实性问题。其中动物粪便是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保障饮用水安全必须控制饮用水的生物污染。

第二,极限去水中毒害物质。极限去饮用水中毒害物质的难点之一是全氟化合物控制。同时,砷、氟、碘化等无机污染控制与高效去除,也是重点。针对饮用水毒害物质的风险控制,应采取控源、监管、净化等系统化策略。

第三,让自来水安全、好喝。自来水安全好喝的难点是消除饮用水的各类异味。目前我国很多水源水中有异味,主要嗅味类型为土霉味和腥臭味,此类异味的消除策略需要从水源到龙头进行系统控制。

最后,曲院士提出我国要建立城镇新质供水策略,构建全过程、全天候、全覆盖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的新质水务系统。

02

2 贺克斌(1).jpg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在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下,美丽中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福祉的绿色革命。贺克斌院士指出,实现这一愿景,需全要素激活、全领域覆盖、全地域协同、全过程管控,方能织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渐成常态,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贺克斌院士强调,面对生态环境质量与美丽中国愿景的差距,仍需清醒地认识到,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尚存提升空间。他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恰如破晓之光,照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路径。绿色低碳不仅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全球经济竞争的新高地。从“老三高”向“新三高”的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贺克斌院士指出,在发展中,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各国需携手共进,共克时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打造自主可控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同时,也要从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规则三个方面构建起坚实的双碳行动技术支撑体系。在此背景下,个体、企业、国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家不仅要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更要探索如何在经济发展中融入绿色基因,共同绘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如此,美丽中国建设方能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03

3 张 杰(1).jpg

张 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人居美学的当代传承

张杰副理事长认为,中国传统人居美学有着综合的内涵和多维度的阐释方式,其特点是敬畏天地、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天、地、人三才秩序高度统一的秩序与风貌。如何继承、如何变革,传承原则应遵循“赓续传统、守正创新”。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绿色、美观,就是中国传统人居美学的综合呈现。

张杰副理事长从“山水生态保护、整体格局与风貌延续、历史记忆与多样、文脉传承、多尺度的保护与创新、回归日常生活”六个方面,介绍了人居美学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人居美学是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表达,是通过长期的文化与制度积淀而成的,是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规划设计与创新实践的不懈追求和结果。张杰副理事长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人居韧性,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赓续传统,以开放的姿态,勇于创新,让中国人居美学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场景不可分的灵魂。

张杰副理事长强调,更新时代,城市规划应继承和发展因地制宜的设计哲学,以人为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精微的观察,思考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探索学科建设、职业发展的新疆界。

04

4 俞孔坚(1).jpg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桃源憧憬与实践——兼论美丽中国的两个基本问题

俞孔坚教授表示,当前,需要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构建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规划。基于自然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成就了“桃花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启示,将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态科学相结合,是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要从以经济建设为纲转变为以生态安全为纲、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底线,建立跨尺度的国土和城乡生态基础设施。

俞孔坚教授指出,应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全面保障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开展生态文明的国土设计。中国传统智慧注重简单技术、适应气候、因地制宜,从而实现高强度的生产生活的基本持续。当代生态技术注重将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进行模式提炼,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生态工程技术模块。具体技术手段包括:构建基于自然的“绿色海绵”水韧性基础设施,构建“人水和谐、韧性美丽”的生态防洪基础设施,构建“流域海绵+生态防洪”的区域洪涝韧性基础设施,构建基于自然的水净化基础设施,去硬还生,构建蓝绿交织的城市综合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湖海污染治理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美丽国土的韧性海岸等。

俞孔坚教授展示了一系列国内外实践探索,指出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将为治愈地球带来新的路径,从构建海绵城市到构建海绵地球,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做出贡献。

05

5 韩冬青(1).jpg

韩冬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城市更新——南京小西湖街区十年实践启示

小西湖街区占地4.69公顷,是南京市明清遗存保留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区。自2015年起,小西湖分阶段渐进式开展历史地块改造和民生工程建设。

韩冬青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权属类型学地图”、“街道网络-地块建筑” 跨尺度空间构型解析、既有形态结构诊断与循环优化数字技术平台等方式方法,对小西湖街区既有环境进行了准确合理的解析与诊断。

韩冬青教授基于“权属类型学地图”的居民意愿调研与规划设计互动,探索出涵盖修复历史地块格局、保护居民个体权益、融入规划管理体系的层级化规划管控方法。

韩冬青教授指出,因地制宜的适应性更新设计,应包括适应小尺度高密度环境的市政基础设施、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历史空间节点传承与转化,和多方参与的多样性住房更新。

韩冬青教授介绍了规划团队、开发公司、居委会、进驻商家等多主体参与的协商平台,以及鼓励私有房屋“自主更新”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最后,韩冬青教授强调,“空间—主体—政策”的协同,对于推进居住型历史地段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管理、实施、物权三类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主体、资金、物权、容量、用途、运维六大更新政策的统筹引导;以及适度增容、改变用途、提升品质、调整物权四种空间增值途径的组合作用。

06

6 王世福(1).jpg

王世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土都市主义视角的规划实践创新——绿道如何串起美好生活

中国城镇化过程具有显著的自发演进特征,是数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合集。城乡规划是有目的地干预城镇化的实践,需要置于整体城镇化进程中予以深刻认识。

王世福教授表示,都市主义启发人们探究什么是好的城市化?什么是好的城市?这些问题根源于美好生活和都市现实的偏差。一方面体现为对大城市的无序和丑陋问题的批判,特别是对功能性工业城市和高密度紧张城市的厌恶。另一方面体现为历史主义和保守主义情结,尽可能保护建成区,甚至维持乡村传统居住模式的渴望,放弃高密度城市的选择。多元都市主义思潮及其不断的实践,激发出绿色生态、精明增长、步行友好、健康韧性、空间共享等全球普遍性的规划理念和原则。

王世福教授归纳了我国本土都市主义的理论挑战,主要包括大规模规划实践是否受到规划理论指导,大规模规划实践是否蕴含本土都市主义,本土都市主义是否会激发本土理论创新。广东绿道规划实践创新,启蒙了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唤醒了骑行慢行生活方式,激励了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融合,并触媒全球性本土化空间体验,实现了“绿道串起美好生活”。强调文化线路意义的南粤古驿道、强调城水共治的广东万里碧道,通过持续的规划创新积累了广东对线性空间规划的理念、经验与方法。

王世福教授表示,广东“绿道”系列规划实践受西方理论启迪,但其规划实施的制度性、技术性、社会性、地方性特征则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可以从思想、行动、结构等方面的思辨中形成有价值的都市主义思考。他期待美好生活导向的本土都市主义和中国规划理论的形成!

07

7 陈志杰(1).jpg

陈志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培育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 助推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

陈志杰院士以“培育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 助推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为题,分享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