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务院批复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情况通报会召开。天府新区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四川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拓展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提升西部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载体,增强四川实现“两个跨越”的信心决心的新区域,将展现什么样的发展特色,产生哪些巨大影响力,带来哪些推动力?
为此,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盛毅表示,四川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就需要培育新的龙头、引擎,来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个引擎条件要好、水平要高、竞争力要强,就是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做,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全面的、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要靠这样的支撑。
新引擎: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引领西部地区转型升级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国务院批复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情况通报会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介绍,建设天府新区对于构建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引领西部地区转型升级、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全省竞相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实施充分开放战略,构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有利于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天府新区,有利于发挥成都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集聚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增强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动力,辐射带动西部地区转型升级发展。
“目前,天府新区建设在创新功能、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将提升成都发展。”盛毅表示,加上整个新区建设,在产业协作、产业链条的延伸上,跨区域资源整合上,都会给周边区域带来一些影响。他说道,“比如高端要素的集聚上,人才、科技、生产性服务功能,对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在增大,周边也会受到辐射和带动。”
盛毅认为,在天府新区建设初期,主要会在产业带动等方面产生影响。“目前在改善成都市城市功能,包括推动成都市提升发展,都是有很好作用的。资阳工业发展很快,究其原因,除了紧挨着成都市外,也有天府新区建设的推动力。地处天府新区区域内,新区建设本身就在为这个区域投资的大项目创造条件、带来资源。”
“天府新区将会成为四川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盛毅认为,四川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就需要培育新的龙头、引擎,来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个引擎条件要好、水平要高、竞争力要强,就是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做,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全面的、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就是靠这样的支撑。
“新区在规划里有个新的功能定位,这不是贸然提出的。是根据现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未来发展潜力提出来的。”盛毅说道,天府新区要在创新、开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在城市建设、四化同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它的产业层次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达到一定比重,再也不是摊大饼,而是组团式发展,这就是天府新区未来发展的特色。
差异化发展:将天府新区打造成西部重要科技创新中心
魏宏在情况通报会上还提到,建设天府新区,有利于四川充分发挥联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纽带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全省发展新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深度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四川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提升西部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成渝经济区成都发展核心的引擎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辐射西南、带动西部加快发展,对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支撑带、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盛毅表示,不管长江经济带建设,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四川在这个交汇点上,四川周边这个区域目前经济实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然而,通过新区建设,发展高端产业,会带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这个意义很重要的。“既然意义重要,‘一带一路’的规划,也会把这些区域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新区建设也会涉及到‘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项目、产业布局、相关的城市功能建设,会有意识的放在这些区域,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对象。”
“天府新区建设的条件在西部中是最好的。现在的规模在未来也会是最大的。聚集的能力,聚集先进要素的能力也是西部地区最强的。”盛毅说道,西部各个新区所处的区位不一样,功能定位对它的要求也有差异。天府新区如果要和其他新区有明显差异的话,一个很重要的是,要有更强的研发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天府新区产业也有、资源也有、条件又好、人口密集,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是需要具备的条件。再加上天府新区周边配套条件最好,适合总部型企业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发展。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