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9月8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六“生态治建 美丽长享”在合肥市成功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受邀作了题为《美丽中国视野下城市生态规划转型的思考》的特邀主题报告。
沈清基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学习体会及解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生态”“生态环境”等很重视。《意见》中“生态”出现了141次;“生态环境”出现了56次;“生态文明”20次;“生态保护”11次;“生态系统”10次。这充分反映了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健康优化具有极为紧密的关系。
《意见》明确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各个方面的“生态问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
《意见》明确指出了不同领域和不同时间阶段要完成的“生态任务”,包括: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保障生态安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修复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等等。
《意见》明确指出了美丽城市建设的目标:“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同时,《意见》也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部署: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意见》对“转型”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实现“主要目标”需做到的四个方面(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全领域转型”为四个方面的第一个,说明了“转型”对于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极端重要性。
#2 城市生态规划转型的必要性
其一,“转型”已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命题/议题。
就普遍性而言,历史上不同文明和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转型。随着技术进步、资源消耗、环境变化以及人类需求的演变,社会必须调整其结构和运作方式以适应新的条件。就必然性而言,由于社会系统的演进并非静态的,社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使得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2022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多家部委颁发了以“转型”为主题的多项文件。包括:《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趋势与政策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
其二,全球及城市生态环境面临新挑战。
2024年8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全球求救信号”,敦促各国加强气候行动拯救海洋。古特雷斯指出,全球平均海平面正以过去3000年中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他说:“原因显而易见:温室气体……正在烤熟我们的星球。而海洋正在承受这种热量。”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80%的农用地、10%~20%的牧场以及87%的湿地出现生态功能退化现象,每年给全球生态服务系统带来4500亿到10.6万亿美元不等的经济损失,直接或间接影响全世界约32亿人的福祉。
其三,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建设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
如,“在大量以可量化为目的的生态化改造投入下,具有展演性、指标性及趋利性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现有的城市生态空间,过分强调的数量达标和经验主义成为主流规划模式(郑玉萍等,2023)。”“片面强调视觉效果而忽视对资源的大量消耗的‘虚假生态景观’并非罕见(张静等,2019)。”(表1)“现行的城市绿地评价过分强调‘数量’达标,绿地系统规划依赖经验主义,依据规划而建设的城市绿地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效益(肖华斌等,2021)。”
表1 虚假的生态景观与真实的生态景观对比
来源:张静,曹冠宇.理解生态规划设计本质:水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述评[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8.
其四,“规划转型”已成为谋划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2023)发表“发挥规划基础性作用,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署名文章,指出“各地以美丽建设战略引领规划转型,系统谋划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编制美丽系列建设规划, 强化规划实施, 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取得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
#3 基于美丽中国视野的城市生态规划转型的若干议题
其一,生态创新。
经合组织给出了生态创新的定义:生态创新是能够带来新的改善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市场方法、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
生态创新包括多种类型,如:末段生态创新、生产过程生态创新、产品生态创新、系统生态创新等;在等级体系方面,生态创新包括了行业、供应链、产品/服务体系、区域经济等层面(图1)。世界上发达经济体均对生态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建立了多种生态创新系统评价体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创新已明显地渗入了规划之中。如,陈刚等(2016)即提出了要将欧美生态创新经验应用于我国“十三五” 环保规划的编制。
来源:董颖,石磊.生态创新的内涵、分类体系与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09):2465-2474.
《意见》提出了多个“创新”任务和议题,如,“绿色科技创新”“地区共保联治和一体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继承创新”“治理创新”“实践创新”“模式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创新平台”等。
基于以上,亟有必要研究城市生态规划如何为“生态创新”提供助力?城市生态规划本身生态创新的内涵、影响因素和评价机制?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标准、内容应在哪些方面拓展创新?城市生态规划水平与生态创新的关系?
其二,多学科性。
由自然科学(生态学、环境学等)主导的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技术、方法,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融合是城市生态规划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社会生态学介入城市生态规划为例,社会生态学是探讨社会和自然的本质关系,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机制如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社会生态学应用于生态规划有利于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和改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使建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达成一个和谐的理想状态。
纽约高线公园修复及运营过程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成分,如:(1)希望拆除和希望保护高线的两方并未发生激烈的冲突。土地所有者通过“高线廊道转换”获得了比拆除铁轨更大的利益。(2)各方利益通过文明的博弈方式实现了多方经济共赢;周边地产升值,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等。(3)高线公园转变为一个市民和游客的公共空间,艺术与文化成为高线公园的主角(该公园是纽约市唯一一个全年免费展览国内外多媒体当代艺术的基地)。(4)非营利性结构运营和管理使高线公园成为市民的客厅,每月举行各种活动且全年都有活动发生,从而保证高线公园的公共活动形成良性循环,也使得高线公园成为纽约市内单位面积内访客人数最多的景点。(5)高线公园几乎95%的年度预算均来自于高线公园附近居民和房地产商的私人捐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公园的“全民性”。
其三,应需性。
应需性通常指资源、系统、组织、服务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和响应速度。
规划应需性是指某规划类型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各个时间、各个空间等的规划建设需求,并使该规划提供的成果让对象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中。规划应需性也是规划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以满足新情况的能力。较高水平的规划应需性具备有用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灵活性等特征。
具有高度“应需性”能力的城市生态规划在《意见》背景下,其实质性内容应包括: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新污染物”治理、“无废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
就城市生态规划为“新污染物治理”“无废城市”做出贡献而言,首先要重视并在规划中认真考虑如下重要信息:《意见》将新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紧密联系。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要认识到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生产使用国,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化工原料供应国;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新污染物的产生(图2)。城市生态规划必须竭尽所能为“新污染物治理和环境风险有效管控”作出实质性的工作。包括与城市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合作;对城市要素的无污及减污的空间布局;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物的系统化治理;打造“无废城市”建设绿色经济增长点,助力发展“美丽”经济;积极探索“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路径,打造绿色低碳样板,等。
图2 我国部分城市中新污染物污染现状
来源:赵淑莉,陈少坤,于秀豪,等.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新污染物监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08):4576-4587.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4.0164.
就城市生态规划支持城市更新方面,国家相关规划均对城市更新予以极大的重视,如,《国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以及《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都明确提出了城市更新的议题。此外,《意见》也明确将美丽城市建设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予以关联。
考虑城市更新的城市生态规划应全面研究旧城更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旧城更新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在选择生态化旧城更新方式、提高旧城自然环境质量、制定科学的旧城环境质量标准、确定旧城更新的土地利用生态法则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力戒在旧城改造取得“成绩”的同时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现象。
其四,规划力与设计力。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规划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且深远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规划的“中性(词性及规划性质)”。
所谓规划力/设计力是指规划-设计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两者的实施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纽约高线公园在修复过程中体现了优秀的生态规划力-设计力所起的积极作用:(1)“从摇篮到摇篮”的规划理念使得原来的“可怕的、衰败的废弃地”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特的线性公园和纽约新地标。(2)运用新旧结合、“旧瓶装新酒”手法,避免大量拆除原有建筑,降低项目改造的费用,减少财政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减少修复过程中的污染。(3)几乎一半的植物为本地品种,许多植物具有耐旱性,有利于高线公园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4)保留场地中原有生态的“野性”,在高密度现代城市中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图3)。
图3 纽约高线公园绿化(沈清基摄)
而九寨沟火花海在受地震剧烈破坏后所实施的成功的自然修复,更充分显示了高超的规划力-设计力水平(图4)。火花海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关国际组织对其修复有严格的限制。在困难的情形下修复团队创制了地质环境绿色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振冲碎石固基(代替钢筋混凝土)、糯米灰浆筑坝(传统原料)、竹锚加筋护坡(地方材料)、生态材料堵缝、本土植物绿化还原溃坝前地下水渗流、地表水溢流、生态水供给、大气降水调控,以及维持微生物、钙华生态平衡,等等。由裴向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OUV的九寨沟震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修复关键技术”项目和火花海保护与培育实验性研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认可,被评价“为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年/10月/20日)。
图4 九寨沟火花海修复技术体系示意图
来源:裴向军,,等.基于OUV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后保育修复技术研究——以九寨沟火花海为例[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三)2021:6.DOI:10.26914/c.cnkihy.2021.035035.
其五,美学性。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是根治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而其高级阶段无疑包含了美学性。美学性与规划美学、设计美学都有着密切关系。??
规划-设计美学关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美学原则和审美考量,以创造既实用又美观、能够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美学不仅涉及视觉美学,还囊括了环境体验、文化传承、生态平衡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规划-设计美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能引发情感共鸣,且具有持久魅力和文化深度的城乡空间。
基于规划-设计美学的城市生态规划需考虑如下问题:
(1)维育城市优质原始地貌。如,武汉市提出了在已破坏的地貌资源上复原该市的优质原始地貌,保持城中山、城中湖、城中河的理想地貌格局。(2)焕活城市特色资源和魅力资源。如,上海市花白玉兰仅在早春盛开十余天,花期短、种植成本较高,因而导致白玉兰的认知度低、显示度低。上海的植物学家经攻关获得了花期可延长近一个月白玉兰新品种。(3)通过科学的具有美学内涵的山水规划原则为城市增色。如,宜春市山水体系特色规划中,土地规划实行“护山保水”;道路规划实行“迎山接水”;建筑布局实行“显山露水”;景观设计实行“借山用水”;空间组织实行“依山亲水”的原则值得借鉴和推广。
此外,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致力于规划对象、规划类型的多样化和创新化也是提升规划-设计美学的重要方面。如,规划设计中考虑“五感”体系建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考虑儿童情感健康,考虑动物迁徙和成长健康的生态网络、考虑生物健康的暗夜设计等等。
其六,人文性。
城市生态规划的人文性相当程度上体现在生态规划与诗情画意的有机融合。
如,草原生态空间美学性与李白的“燕草如碧丝”,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敕勒歌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法分离。
江河生态空间呈现的美学性与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张籍的“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亦有密切关联。
沙漠独特的景观艺术价值则与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高适的“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李白的“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不可分割。
此外,城市魅力与生态空间的人文精华也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如韩愈的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记录了桂林绝佳的山水空间的风光;李商隐的《桂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传神刻画了桂林山、江、地、岸、石、树、湫等生态空间(要素)所具有的美学魅力,确立了桂林山水高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地位。
“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上,西安市展区将历史墙、人文墙、生态墙穿插围合,城壁上班固的“西都赋”体现了西安市特有的极其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展现了西安市的秦风唐韵、古城情怀。而张永谊的“西湖因人文而美丽”一文,更明确指出了西湖之美是由无数的赞颂和讴歌西湖的诗、词、曲、赋、文、联、剧、画、字、印,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工艺珍品,名点佳肴等人文因素所组成(图5)。
图5 西湖因人文而美丽
来源:张永谊.西湖因人文而美丽[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8,(06):36-37.
至于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和表达人文性,需充分尊重和巧妙利用规划对象的人文因素。如,彭健龙等(2018)的“兰亭文化视野下的漓渚尾矿库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探索”一文深入研究了规划对象的人文背景(包括因生产兰花而闻名于世,越王勾践兰渚山下种兰花,书圣王羲之采兰、偕名士曲水流觞等典故)提出了结合兰亭文化(曲水流觞)的漓渚尾矿库水土修复设想,以“曲水流觞”的意象幻化成基地水系曲折灵动的形态,在分担原截水沟防洪排水的压力的同时,彰显人文特色、提升尾矿库景观的美感,并利用草本、灌木、乔木植物群落,提出了结合兰亭文化的植物系统修复构想。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