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键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都市区作为区域中的核心,正逐渐成为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和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探究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格局与类型和创新网络的结构与模式,对区域创新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价值。
1 创新空间单元的概念假设
创新空间是创新主体集聚和创新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在地理邻近性作用下,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高频互动和外溢,并在与区域创新网络的联系互动中演化成长。因此,创新空间不仅是区域中创新主体与活动高度集聚的“场”空间,也是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流”节点,是介于微观个体和宏观城市之间的创新单元。
针对既有关于创新空间和创新网络研究普遍存在的就空间论空间、就网络论网络,导致研究尺度难以细化等不足,本文将创新空间与创新网络研究结合,提出创新空间单元的概念假设,即“创新空间单元是创新主体与活动高度集聚的空间单元,也是都市区创新网络的主要节点”。
研究以广佛都市区为实证对象,试图探索一种识别创新空间单元的可行方法,论证概念假设,并探究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的格局与类型,以及创新空间单元网络的结构与模式。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数据
研究以发明专利申请人表征创新主体,以发明专利申请表征创新活动,共获取2011—2020年广佛两市创新主体4.4万人,专利申请48.9万人次。
2.2 创新空间单元识别方法
将广佛都市区划分为格网,将48.9万人次创新活动链接到所属格网,得到格网创新强度,基于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综合热点分析、核密度、格网创新强度和人工校正确定创新空间单元。
2.3 创新网络分析方法
利用联合申请发明专利前三位申请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联系矩阵,根据申请人所属创新空间单元信息,将申请人之间的联系进行加总后表征单元间的联系。
3 概念假设的论证
3.1 创新空间单元是创新主体与活动高度集聚的空间单元
研究共识别出广佛都市区中58个创新空间单元,统计相关数据发现,58个创新空间单元以仅占两市1.4%的用地集聚了67.1%的专利申请和43.7%的创新主体,地均创新强度高达2 072.9人次/km2。
3.2 创新空间单元是都市区创新网络的主要节点
对获取的3.9万条广佛发明专利合作联系统计发现,合作双方均在创新空间单元内的占80.6%(图1),由此可见,以创新空间单元为网络节点能有效表征广佛都市区创新网络特征。
▲ 图1 | 3.9万条广佛发明专利合作联系类型
4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格局与类型
4.1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格局:“一区多核多点”
“一区”为广州中心城区内各类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形成的连绵成片的创新集聚核心区(图2)。
▲ 图2 | 广佛都市区“一区多核多点”创新空间单元格局
“多核”为一些重点科技园区、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以及佛山禅城、广州南沙等创新极核。
“多点”为核心区外围点状分布的以各类产业园核心区为代表的创新单元。
4.2 创新空间单元类型:三大类七小类
借鉴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广佛都市区实证,归纳出三大类七小类创新空间单元类型(表1,图3)。
▲ 表1 | 三大类七小类创新空间单元特征
▲ 图3 | 三大类七小类创新空间单元分布
(1) 创新城区。是指都市区核心区中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混合集聚的区域。根据创新主体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小类:
第一,大学研究院所主导型创新城区:单元内不仅聚集了高校、科研院所等源头创新机构,同时在周边集聚孵化出众多科创企业,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科创企业与创新人才高度集聚、产学研一体的创新聚落。
第二,国企总部主导型创新城区:以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国企总部等体制内机构高度集聚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分布在区域中心城市的行政中心和城市CBD,是省会等具有较高行政等级的区域中心城市特有的单元类型。
第三,混合型创新城区:不同于前两种具有占主导地位的创新主体,混合型创新城区具有更加混合和扁平化的特征,其主要是在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积累作用下形成了多类型创新主体的混合集聚区。
(2) 产业园区。以生产制造为主导功能,以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小类:
第一,互联网主导型产业园区:借鉴王缉慈教授提出的“将以软件开发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和以硬件产品研发生产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集群区别开来”,研究基于对广佛都市区的实证,提出了互联网主导型产业园区,其内部以软件开发等互联网科技企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不同于以硬件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园区,互联网主导型产业园区呈现明显的人才密集型、市场导向型,以及空间需求小、土地租金敏感度低的特征,因此其主要分布在都市区核心区。
第二,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园区:以规模大、自主研发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并在周边集聚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和衍生孵化出的科创企业,形成创新产业集群。
第三,混合型产业园区:相较于前两种产业园区,混合型产业园区更加混合和扁平化,园区内大中小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部门和创新成果的空间集聚形成了创新空间单元。
(3) 混合型科技园区。区别于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产业园区,混合型科技园区以科技研发、科创企业孵化与培育为主导功能,以大中小科创企业为主体,兼有科研院所、国企总部等多类型创新主体混合集聚,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新生态。其主要是高新区、科学城等重要创新平台的核心区。
5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网络结构与模式
5.1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网络结构:“鱼骨放射状”
一方面都市区创新集聚核心区内各单元间以及核心区与佛山禅城联系紧密,形成了“禅城中心区-荔湾-越秀-天河-广州科学城”的科创中轴。另一方面,以科创中轴为脊柱,向外放射,与广州经开区西区等创新极核和单元有着高频联系,形成次轴。在主次骨架基础上,各单元间交织联系,编织成网(图4)。
▲ 图4 |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网络结构
在创新空间单元网络中,天河五山、越秀黄花岗等大学研究院所主导型创新城区,珠江新城等国企主导型创新城区,以及广州科学城等混合型科技园区在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图5)。
▲ 图5 |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网络
5.2 四类典型创新网络模式
基于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与创新网络特征,并结合企业访谈调研和个案剖析,研究总结提炼出四类典型的创新网络模式(表2):
▲ 表2 | 广佛都市区四类典型创新网络模式特征
(1)大学研究院所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模式。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创新源,一方面在单元内围绕高校、科研院所,在周边形成高校师生、研究人员创新创业孵化科创企业的单元内创新衍生孵化生态。另一方面,在跨单元合作中,通过承接企业委托研发、共建产学研平台等方式,为都市区众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2)龙头企业集团创新网络模式。一方面,在专利合作的正式联系上主要是龙头企业集团内各分公司、各生产部门间的高频合作。另一方面,围绕龙头企业,在周边形成了人才流动、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技术外包、企业衍生等多种途径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资源外溢的非正式创新联系。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网络化、簇群化的创新集群。但这种创新网络模式具有较高的空间粘滞性和本地根植性,集团子母公司、上下游合作企业和衍生企业往往集中在龙头企业周边。
(3)体制内企业和机构合作创新网络模式。与龙头企业集团创新网络模式类似但也有差异,体制内企业和机构合作创新网络以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国企总部为核心,与同在体制关系网络中的国企、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创新合作,体现了体制关系网络的组织邻近性对创新网络链接的影响。
但相较于民营龙头企业的集团组织关系网络,体制关系网络联系范围更广。同时,受限于其特殊的角色身份和主要从事垄断性行业的业务特征,这类创新网络模式以正式地、显性地创新联系为主,较少产生创新要素外溢。
(4)混合型创新网络模式。混合型创新网络模式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综合,是混合型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典型特征,其网络特征源自于科技园区内多类型创新主体形成多元混合的创新联系,表现为网络节点多、联系区域广、联系强度高。
6 结语与讨论
都市区创新空间与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转型和协同的重要支撑。研究基于创新空间集聚创新要素的“场”空间和区域创新网络“流”节点的属性,提出创新空间单元的概念假设,并基于广佛都市区的实证,论证了概念假设,实现了创新空间与创新网络研究的结合和尺度细化。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大类七小类创新空间单元类型,其中发现和细分出了既有研究较少关注的国企总部主导型创新城区和互联网主导型产业园区这两类特殊创新空间类型。研究进一步探究了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网络结构和模式,归纳出四类创新网络模式,其中体制内企业和机构合作创新网络模式亦是本文的创新发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转型的快速发展期,都市区创新空间与创新网络的发展变化和地方差异仍有待更多学者的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