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年内开工老旧小区239个,改造200余个,完成适老化改造1万户……
城市更新,从老旧街区到搁置工厂,从历史建筑到公共绿地,通过改造物理空间,复兴社会文化精神,让城市焕发新生。
10月15日,在武汉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情况的报告透露,武汉以城市更新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73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
2023年4月,《武汉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印发,按照“成片推进、单元更新”思路,聚焦补短板、显特色、强功能,划定33个重点更新单元,提出3至5年完成城市更新3291万平方米。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武汉注重研究策划重点片区更新改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目前,33个重点更新单元已编制评估指引,12个单元规划方案已经审议,计划今年累计完成18个更新单元规划方案审查,明年全部完成。
武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改造1933个,完工1738个小区,惠及约62.52万户,推进龙床矶水厂、军山水厂等供水厂改扩建,推进二次供水管网设施新建修缮,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199个完整社区建设,覆盖率达17.25%,9个国家省级试点项目,已完成8个,预计年底全部完成。同时,打造江岸中城国际等8个小区实景适老化改造样板,搭建“安居链”平台适老化改造模块,28家企业上线26个改造套餐和238项改造自选项,并用社区用房、物业办公用房展示改造效果,完成适老化改造3441户,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433部。
近年来,武汉累计改造亭棚式投放点1万余个,建成分类收集屋1600余座,规范大件(装修)垃圾暂存点3200余个,出台《武汉市河湖长制工作实施细则》,将流域综合治理、湖泊水质提升、溢流污染控制等纳入河湖长巡查重点关注范畴,实施污水管网全覆盖行动,打造黄家湖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污水收集系统运行效能提升显著。
全市绿道总里程已达2400多公里
武汉着力推进以湖为单元改造社区绿道,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开展东湖、汤逊湖区域交通优化提升道路项目谋划,从骨架路网、微循环、慢行交通体系,谋划骨架道路项目13个。
随着东湖绿道三期高标准建成,实现了环东湖105公里绿道完美画圆,形成了以湖为单位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示范经验。近年来,每年建设绿道超100公里,全市绿道总里程已达2400余公里。
与此同时,武汉完善绿地布局,完成沙湖湿地艺术园、樱花溪公园等园林工程建设,全市公园达980余座,今年可提前实现千园之城目标。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编制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推动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对225处优秀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和测绘建档,推进延庆里、民众乐园、武昌古城·斗级营等50余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今年8月、10月,县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和城市更新中保留建筑不动产登记做法分别入选住建部第一批、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同时,开展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43处第六批市文物保护单位,丰富文物谱系,完成江汉关大楼、八七会议会址等2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改善文物状况。
依托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园,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武汉建成15个试点示范科创小微企业园,持续提高创业创新支撑能力,推动新业态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融合,围绕商贸物流、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业态,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激发活力。
推进四美塘文化公园二期改造等项目建设
会上透露,武汉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立法修法工作,健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房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按照“一区一特色产业”,将全市16个行政区(功能区)分为三大类分类指导,因地施策布局“工业上楼”项目,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楼宇或特色产业集群。在优化项目审批环节,将实行单一窗口、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改革,复制自贸区改革经验,实行“审慎监管承诺制”“容缺审查”等改革,打造优良营商环境。
会上介绍,将进一步加快片区更新,年内完成12个更新单元和13片历史风貌街区规划方案审批,推进青山正街、四美塘文化公园二期改造等更新单元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城市更新示范亮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扩面危旧房合作化改造,深化“安居链”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功能,吸引更多市场主体上链、用链。
武汉还将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年内开工老旧小区239个,改造200余个,完成适老化改造1万户,加快推进青年人才社区建设,确保年内竣工交付不少于2000套。
据介绍,武汉大力推进历史风貌街区保护利用,全面完成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三阳设计之都(延庆里片)等20片重点项目的改造修缮和保护利用,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生活型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在道路规划建设中落实街道全要素设计理念,提升道路品质,补齐停车设施短板。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