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多方面挑战,其中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带来的挑战尤为严峻。作为2014首届城市与社会学术论坛,“老龄社会与城市应对”论坛11月15日至16日在同济大学举办,来自政府、高校、企业、设计单位的250余名代表与会,共同探讨在城市的规划、政策、设计和实践领域如何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快速到来,从协同创新视角寻求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与路径。
在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小龙,同济大学副校长、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等到会致辞。
朱勇在致辞中说,截止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亿。今后20年,我国每年要增加1千万老年人口。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城市环境的适应程度会不断降低,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应对老龄化,城市规划设计的专家学者面临着新的责任和使命。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共同为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贡献。
吴志强在致辞中说,这个论坛的主题点到了城市社会的要害:我们的老龄社会,我们的城市应对。同济的医学、建筑、规划、设计、交通、环境、智能等一批学科,都应为老龄社会的到来而协同作战。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城市化、老龄化的问题,将是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主题报告环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左学金在题为“建设老年友好的城市与社区”的报告中指出,一个老龄友好城市应该更加紧凑,同时具有混合功能。他认为,我们不能把老年人看成是只需要服务、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可以就业,或者从事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他们有很多社会交往的需求 。应该把老年人放在社区里面,而不是把他们放在某一个远离社区的地方。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在题为“全球城市视野下建设高水平老龄社会”的报告中指出,上海作为一个巨型城市和正在兴起的全球城市,面临老龄化发展挑战,它需要在一个符合全球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标准情况下,创造一个富裕的、高质量的老龄化社会。建设高水平老年社会应该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对老龄化需要从社会保障、发展性及创新性等方面寻找积极的对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的报告阐述了我国养老地产发展趋势,并对宁波象山及张家港的两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她说,目前房地产、金融保险、服务业、IT业等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发建设养老地产,这是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养老地产要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要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一凡的报告聚焦面向老龄社会城市的角色与责任,她指出,政府、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建构一个无缝衔接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建立一个分阶段、分层次和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并培育和引导多元的养老模式。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陈跃斌介绍了上海市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他说,当前上海有387万老年人口,预计到2025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 600万。上海正在建设集空间体系、保障体系、政策体系、社会评估体系、监管体系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此次论坛还设立了“研究、政策与规划对策”和“管理、运营与设计方法”两分论坛,来自政府、高校、设计单位、房产企业、养老机构的代表分别围绕两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
11月16日,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上海泰康之家•申园、上海亲和源两养老社区。
此论坛由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分院、上海同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介绍,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正积极推动向社会学领域交叉发展,举办“城市与社会学术论坛”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自2014年起将每年举办一届,并将逐步在课题研究、基地建设、成果策划与展览、论文征集和出版宣传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