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国务院参事施祖麟:就地城镇化可新增4.6亿城镇人口

2014-11-24 14:2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大城市的过度发展,让大城市病显现。由于不能享受公平的公共服务,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开始“折返式”进城,在大城市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回家乡,选择进入门槛更低的小城镇就业和创业。

11月22日,在由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联盟主办的2014清华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如果特大城市、大城市严格控制的话,中小城市、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很大。

施祖麟认为,在中国,城市化就是强调发展大城市。城镇化就是重视小城镇的作用。因为镇是联系农村和城市的桥梁。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人地矛盾突出的现实,使得城镇化是具有前瞻价值的。

2013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对城市化率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5%。如果扣除“半城镇化”状态下的农民工人数,全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

因此中央提出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就近就地城镇化的一亿人,包括小城镇,最主要是包括县城甚至中心镇城镇化、农民进城的问题。

不过,近来也出现新的趋势,农民工开始返回老家创业发展。这就是要说的就近城镇化。这是因为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水平,比不上城市居民的水平。在生活条件、子女教育、社保医疗等,还没有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水平。

就近就地城镇化就是伴随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人口在原有居住地的空间半径之内依托中心村,甚至小城镇就近实现非农就业的这一过程。这与当地的发展情况有关,能够有效缓解东部城市的人口压力。

我国现有1.96万个建制镇,但是这些镇的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大的镇不足5000人。施祖麟说,按照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如果每个建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建制镇可容纳3万人规模测算,理论上有再增加4.6亿城镇人口的巨大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一些地方开展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效显著,相当数量农民工采取“折返式”进城的路子,在大城市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回家乡,选择进入门槛更低的小城镇就业和创业。

施祖麟说,城镇化关键要有经济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就有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在中西部地区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特色,或工业或旅游,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有一些特色。

曾经在四川进行过调研的施祖麟表示,下过功夫的四川规划先行,重点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规模,突出主要功能。建成产城互动,把产业做强,产业有高新技术,也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和服务业。

相对于户籍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没有所有权。只是对土地有承包权,宅基地有使用权。一旦农民工市民化,原籍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将如何退出还没有破题。因为对于农民来说,宁愿不要城市户口,否则就失去农村土地了。

施祖麟说,本来城镇化是可以腾出来很大一块土地,但现在是两头占。地方也在考虑如何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的问题。当然医疗保险、子女教育都是问题。不过,随着中小城市户籍制度的放开,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