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网合一 + 城市中轴线 = 构筑“特色成都”
“交通上也是全域交通的规划,并形成‘多网合一’。”
“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中轴线不同,成都的中轴线成为了一条发展轴线以及交通干线。”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
这条中轴线有其历史渊源,形成了中心城区以及天府新区非常有特色、标志性的城市结构和形态要素。
“多网合一”
既有快速公交、普通公交、地铁、有轨电车等,实现外部连通、内部贯通。
应以人文学家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进行城市规划。”今年4月19日召开的成都市城市转型升级规划咨询会上,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如此阐述自己眼中的规划态度,也道出了城市规划的复杂性与科学性。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决定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周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制约着这座城市的功能容量。
回望成都发展,《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的制定,《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颁布实施,《成都市区(市)县规划管理督查考核办法》的出台,无不体现出“科学规划”理念的融入和民生情怀,深远地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提高规划水平 首设规划分院
城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照亮城市规划的前景。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区(市)县的城镇建设支撑薄弱,因此有了将市区规划资源延伸覆盖出去的想法。这一想法的落实,推动了全省首个县域规划分院的成立。今年2月,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龙泉驿规划局等抽调人员所组成的“东部分院”,在龙泉驿区正式挂牌。这个多达20人的“城市规划师”智囊团,将帮助当地更加科学优质地规划卫星城建设,为城市规划发展出谋划策。“村镇的布局规划中,要考虑如何解决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问题。”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制定中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规划中来,相关规划还要通过村民议事会讨论。
适应转型升级 探索成都经验
2014年年初,《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正式颁布实施。按照该规定,卫星城、县城、小城市、特色镇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用地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线,构建10分钟公园圈、10分钟公共服务圈,明确公交优先原则及建设标准,强化建筑形态管理。
对此, 四川大学经济学教授邓玲表示,新出台的这个技术规定非常合理,不让城市“摊大饼”无序发展,真正做到让城市集约高效、形态适宜。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就明确提出,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引导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小城镇合理流动。成都的探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列。
开国内先河 对单一规划立法
我市坚持把群众诉求作为城市规划的科学起点,增强城市建设的大众性。按照《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卫星城500米范围内规划不小于0.5公顷的公园绿地,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边缘形成环城公园,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6平方米/人,转换停车场不少于300个,每5万-8万人“拥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赵钢表示,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更要忠实地执行规划。成都规划在落实新型城镇化方面,有一项具体的工作,就是划定三根“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工业集中发展区范围线、生态保护红线。记者了解到,住建部和国土部今年共同确定了全国14个城市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工作,成都就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除了城市的合理布局,规划的科学性还在于其对生态本底的保护,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与凸显。2011年11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成都规划馆调研时强调,城市规划要保护好“山、水、田、林”生态本底,让田园风光和现代建筑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完美融合。不到1年时间,《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于2012年10月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开国内针对单一规划立法的先河。
成都荣誉
1、编制《成都市中心城建成区排涝能力提升规划》
成绩:绘制出的中心城区洪涝风险图在全国尚属先例。
2、《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成绩:开创国内针对单一规划立法的先河。
3、编制完成《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成绩:作为“市域版”的规划红皮书,对成都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
4、新二环“双快”工程
成绩:国内创新。
他们说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传承,首先要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都做得不错,通过商业开发的模式,把历史的要素留下来,并通过现代商业的手段,让其文化底蕴能呈现出来,为现代商业服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阮仪三
“环城生态区做得很好,如果坚持保护下去,把生态红线保持了,成都在这一点上可以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一个楷模。将环城生态区打造成一个景观艺术的环,能体现成都在川西平原传统的历史风貌,成为一条独特的城市项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郑光中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