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财政也有问题,不是给土地财政辩护说土地财政有多好,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在金融上出问题,因为土地变成股票市场了,股票市场所有的风险也会在土地市场上显现。
第一就是不动产在这种模式下一定会是投资品,大家老说房子是自住的,是一种刚需,但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买房子一定是冲着投资的效益去,包括刚需的这些人。
第二是加大了贫富差距,单论工资带来的贫富差距其实没那么大,真正的差距是有没有财产,所以有房子的人和没房子的人,十年前和十年后差的很远。
第三是占有大量资源。与虚拟股票不同,“土地财政”会制造大量“鬼楼”、“鬼城”。
第四是土地财政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2012年,中国土地出让金为2.69万亿元,但土地抵押贷款总额为5.95万亿元。
土地财政的资本市场就像水库,可以极大地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灌溉更多的农田。但是,如果水库的规模过大并因此而淹没了真正带来产出的农田,水库就会变为一项负资产。
解决之道就是将土地财政转成税收财政,但是这条路是否行不通?
现在,中国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面临着几个槛:
现在中国的税赋水平很高了,2012年税收收入超过11万亿元,再加一个税不知道怎么加。如果在加税的同时进行平衡性减税,又不知道该怎么减。因为,中国的税收以间接税为主,占70%以上;企业也算上了的话,实际上92%都是间接税。个人给国家直接交税占的很少,不到6%左右,加上个人代扣的,在提高个税起征点后,个人直接交给国家的只占了2%,居民税赋痛感不强,像美国、欧洲等国,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直接税,这些国家一减税就可以减到个人账户去,而中国减税就减到企业账户去了,税收减少量大。
同时,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还面临着财务和政治风险。放弃土地财政,就是要地方政府放弃3万亿的土地收入和1万亿的房地产相关税收,那么,这部分地方收入的损失靠中央退税来弥补?这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把要征的财产税到老百姓个人头上去,老百姓工资没有增加,突然增加一个税,也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同的税制,“税痛”大不相同。历史上,直接税的征收比间接税的征收艰难得多。
从国外的情况看,英国个税源于小威廉﹒皮特时代的“三部合成捐”,几度兴废,直到1874年威廉﹒格拉斯顿任首相时,才固定下来。德国从1808年普法战争失败开始,到1891年首相米魁尔颁布所得税法才正式建立。美国在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后开征所得税,1872年废止。直到1913年第16条宪法修正案通过,个税才得到确认。期间也长达数十年。无论英国的“光荣革命”,还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无不同直接税征收密切相关,最终的结果都是宪政改革。一旦转向直接税,宪政改革就不可避免。
在现在的情况下,如何改进土地财政?主要是分存量和增量来分别进行操作。一句话,存量逐步过渡到财产税,增量还是走原来的路,这个效率高还好用。未来,我们不是完全在现在的土地财政一条路走到黑,而是要通过设计良好的、覆盖面广的保障房体系让老百姓可以有条件地拥有资产。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推进人的城市化,从以前对厂商补贴土地到以后补贴劳动力,解决公共产品消费者的身份难题,保障房采取先租后售的模式,减少人口流动,帮助家庭快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为劳动力资本的城市化创造前提。土地财政在城市化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在过去,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进行了招商引资,启动了工业化;现在通过土地财政兴建了基础设施,启动了城市化;未来,我们还要依赖土地财政来补贴劳力,启动人的现代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财政是否可以持续?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城市化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很难持续下去,这么多老百姓上访,说明现在的征地已经干不下去了。其实,其他的国家在城市化的这个阶段统统都是如此,就是有的国家扛过去了,有的国家没有扛过去。所以我的个人判断,中国现在城镇化已经到这个槛上了,行百里,半九十,现在是最困难的阶段,跨过这个槛,一马平川。
在城市化完成后,我们是否还需要土地财政?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看下深圳,深圳的地在十年前就卖光了,深圳税收收入占到深圳政府收入的93%以上,来自土地的收益已经微不足道。虽然没有了土地财政,但深圳现在也没有垮掉,这个城市的税收照样在全国名列前茅。事实上,由于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道路桥梁等已经修好了,修好了还融什么资,那时没有土地财政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一直说土地财政会把以后的政府整死,其实等到原始资本积累完成了,这个是不治自愈的病。
最后,再次强调下我的观点,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模仿、在追赶,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进步这么快是因为学了香港土地制度,但土地财政在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事实上,对每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言,没有哪个固定的模式是十全十美的,即便是税收财政,国外就曾经历了无数次金融危机,人家都没有放弃税收财政,而中国土地财政才试三十年都不到了,好好的却就要放弃。我们要明白,制度自然有它的潜力和成长,有一些是需要去完善的,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内容来源:财新网-赵燕菁:我为什么坚持土地财政?内容有删节)
3/4 | < | 1 | 2 | 3 | 4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