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江西《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要点解读

2014-11-27 11:08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陆川 温清林 吴河北 记者 宋石长

编者按:今年6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要求着力培养南昌、九江、赣州三大都市区。作为江西省南大门的赣州,沐浴着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春风,从2011年底开始着手编制《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于去年底正式出台实施,这是对赣州城市发展历史的有机延续,更是对赣州城市发展水平的一次全力提升,它的出台实施,为赣州的大城崛起之路描绘出了一张气势恢弘的蓝图。

如今,《总体规划》已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开放对接、兴业富民、生态文化、扩区强心,是“赣州都市区”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战略下,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康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区等一批定位明晰、特点鲜明的城市组团,开始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随着城市组团的成型和发展,赣州的城市框架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总体规划》的出台,注定将为赣州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20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城市性质

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规模

到2015年,赣州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160万,城市建设用地为190平方公里。

到2020年,赣州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210万,城市建设用地为245平方公里。

到2030年,赣州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300万到310万,城市建设用地为328平方公里。

三个层次 对应不同深度的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分为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核心区、赣州中心城市等三个层次,对应不同深度的规划内容。

赣州都市区

《总体规划》编制期间,省政府正在修编《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提出在全省构筑“一群两带三区”的城镇发展格局,赣州都市区作为全省“三区”之一,首次写入省级层面的规划中。赣州市域围绕赣州主中心与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考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形成赣州“三区”,即赣州都市区、瑞金都市区、龙南都市区。其中,围绕赣州中心城市,将与现城区相邻的赣县、上犹县,以及距现城区50公里到70公里范围内的于都县、信丰县、兴国县、大余县和崇义县全部纳入形成赣州都市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

赣州都市核心区是赣州未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根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提出的赣州都市核心区,同时考虑赣州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将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经开区全域,以及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赣州中心城市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进赣州中心城区与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同城化发展的要求,《总体规划》将赣州城市建设用地和重大区域性设施集中布局区域作为赣州中心城市,包括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一带三轴六区”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总体规划》对赣州都市区分市域空间、都市空间和城市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其中,对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提出了构筑“一带、三轴、六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一带”为沿江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带,整合上犹江、章水、章江、贡江、赣江五大江河,以沿江区域绿道和慢行系统为依托,串联沿岸地带的历史文化节点、健康休闲节点、都市农业节点、都市景观节点和自然生态节点等的特色功能发展带。

“三轴”分别为国家级产业拓展轴、都市服务拓展轴、新兴功能拓展轴。

国家级产业拓展轴,沿厦蓉高速公路、赣州铁路货运环线及105国道与323国道自东向西分别串联六大产业基地,分别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凤岗)、赣州(镜坝)产业升级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康龙岭工业区等。

都市服务拓展轴,由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系统自东向西分别串联梅林中心、河套老城中心、章江中心、蓉江中心(潭东)、南康中心(东山),是城市商贸零售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务博览中心、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片区生活服务中心等职能聚集的区域。

新兴功能拓展轴,以城市主干路自北向南串联赣州黄金机场、赣州高铁站(凤岗赣州西站)、赣州客运枢纽,紧密联系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凤岗)、蓉江中心(潭东)、三江文化科教新区等重大功能区的城市新兴功能发展轴带。

“六区”分别为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康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区。

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包括河套老城组团、水西水东组团、水西产业基地组团、沙河组团和赣州港区组团,是赣州市文化发展核心区、拥有高品质宜居环境的生活区。主要职能有宋城遗址与客家文化展示、都市客厅、都市农业观光,新技术研发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港口物流、都市客运副中心。

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包括蓉江金融商务中心区、章江新区、文教新区组团、三江科教创新组团、欧潭中央休闲旅游区和沙石运动休闲组团,是赣州市的金融中心、科教与创新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有国家南方稀土矿产与南方农产品(花卉)交易中心、赣州都市区的金融中心(总部基地)和商贸博览中心、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健康养生基地、都市商贸物流基地;赣州市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市级文化与体育服务中心。

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包括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凤岗)和赣州综合保税区,是江西省重要的开放平台和赣州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赣州市高端产业发展新区和临空经济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主要职能有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与电动能源汽车基地,航空配件生产组装等国防产业基地,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与出口加工基地,面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服务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赣州都市区客运与货运枢纽和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南康产业聚集区包括赣州(镜坝)产业升级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龙岭工业区、南康行政文化新区组团、南康东山新区和南部宜居片区组团,是赣州中心城市南部的门户区域,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家具商贸新城。主要职能有赣州(镜坝)产业升级与承接产业示范区、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家具产业基地与交易中心、都市商贸流通副中心与客运副中心。

赣县产业聚集区包括赣县梅林组团和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赣县),是中心城市东部的门户区域,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要职能有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赣州都市区休闲后花园、东部物流基地、都市客运副中心。

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区包括上犹县城和黄埠组团,是赣州都市区的休闲旅游后花园和生态经济区。主要职能有生态工业园区、养身健康运动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绿色商品加工基地、都市区重要生态与水源涵养区。


七个一体化 加速五县(区)同城化发展

《总体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城化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住区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都市绿网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风貌特色一体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构筑以章江中心、蓉江中心(潭东)为双中心,其他等级中心为补充的“双心多节点”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形成“市-区-地区(社区)”三级中心服务体系。其中,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30公顷;文化用地290公顷;规划体育用地240公顷;规划1个市级体育中心、10个区级体育中心;规划医疗卫生用地280公顷,规划38所综合医院;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1580公顷,建设以文教新区、三江文化创新组团、赣州职教园区为主的高等教育或科技创新基地。规划期末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超过180公顷。

城乡住区一体化:以“低碳、紧凑、绿色、安全”为原则,以公交TOD开发和公共服务中心混合开发为导向,建设城镇居住社区;以“特色宜居、尊重传统、服务便捷”为原则,逐步集中建设城郊新型农村居住社区。规划期末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超过27平方米,主要城镇组团、居住片区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不低于20%。

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产城融合发展,产业服务与创新体系有效支撑,园区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和生态化指标全省领先的发展与布局新格局。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园区功能区划集中建设若干产值高、效益好的大型产业聚集区,逐步实现工业向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和南康产业聚集区的集中。

都市绿网一体化:规划形成以滨水绿带、城市公园、风景林地、城市广场和生态防护绿地为一体,串联城镇各功能片区、组团的都市绿网。到规划期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38%,人均公园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实现城市居民下楼“5分钟步行圈”,即城市居民在5分钟之内可达公共绿地。

综合交通一体化:对外交通方面,并提升航空、高铁等区域高端交通枢纽水平,大幅提升赣州区域交通可达性,构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筑两小时区域紧密交通圈与4-6小时覆盖出海口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货运交通圈。

城市交通方面,构建以“两快(快速路与快速轨道)一慢(慢行)两枢纽(客运与货运)”为核心的开放型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到2030年赣州中心城市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率达40%。

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与赣州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和产业经济相适应的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电力能源、燃气、供水、排水、环卫、通信等设施网络建设标准达到江西省领先水平;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城市风貌特色保护一体化:围绕“三山、三水、三潭”的古城风貌协调区和“三江六岸”“中央金脊”等重点景观空间,加强赣州中心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保护;立足生态廊道、重要景观视线通道保护好山水格局,立足于客家文化传统街区和都市雕塑体系延续城市的客家文化风貌特色,构筑“山水秀美、文化绵长、和谐悠然、客家风情”的城市整体风貌特色。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