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当中,我国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对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014年11月30日,“第三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在天津召开,探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模式创新和实践经验。会上,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仍存在人地失调等诸多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支撑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取得国际公认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城镇化发展当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1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分析认为,人地失调是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在土地利用上,还存在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粗放利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土地开发强度偏高,布局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建设大规模低成本征地方式难以为继,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存在经济金融风险;城乡分割二元土地模式阻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的问题。
“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是3.9%,这个数字跟日本韩国相比似乎比较低,但考虑到超过八成的陆域国土是不宜开发建设的高原、山地、丘陵、荒漠,我们实际的开发强度明显偏高。” 董祚继强调。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也同意上述看法,他表示:“很多城市扩张过程当中,有大量是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等这样一些方式来促进城镇化,造成资源矛盾。同时有多地陷入半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两亿多进城务工农民不能够完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基本上被排斥在城市生活居民公共服务之外。”
张车伟认为,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的成功更多是靠工业部门或生产性部门的扩张带动的,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要靠服务产业等第三产业的扩张来带动。
政府引领、市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上述专家表示,在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进程应当以政府引领并规范,市场推动、企业为主导。
其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认为:“城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好简单的说政府和市场谁为主导,谁为辅助。城镇化的本质是国家人力资本的加大投入的问题。这涉及到教育、健康,这两方面离开企业、医院这些微观单位都是做不成,但是这两方面单靠市场也做不成,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则表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下一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政府应逐步放松管制,把该市场配置的资源逐步交还给市场。
政府应改变旧有城市规划思维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到2013年已经上升到53.7%,据测算,如果我国城市化率上升到70%,如果按照14亿人口的基数计算,城市人口将达到接近10亿。然而,规模以上的658个城市发展到今天,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病”。
对此,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校产办主任黄桂田分析,城市是一个综合体,至少是两个方面的聚集,一为经济的聚集,一为人口的聚集。其中涉及到人、经济和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城市在规划方面至少要包含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多方面因素。但目前对于我国一些规划部门来说城市规划就是简单的就是空间布局。
黄桂田称:“政府是规划的主体,但是规划本身的内容,规划应该包含哪些范围,规划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这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比较好解决的问题。”
北大资源社区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在上述背景下,北大资源在济南进行的新文化社区的实践与探索就显得难能可贵。据了解,北大资源在其旗下开发的社区中都建设了新文化中心和北大医疗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针对新文化社区,确立以六大服务模块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文化、健康、教育、金融、物业、智慧,由社区规划的新文化中心、北大基础教育机构和金融超市等等作为载体运营服务。
同时北大医疗社区健康管理中心,为居民提供社区诊疗服务、健康档案管理、动态健康监测等服务。
“社区居民如果有小病的时候可以在社区门诊就医,如果有大病就介绍到当地三家医院,有重病的时候我们负责联络全球知名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也是北大资源探索中国分级医疗体制改革创新的一种模式。” 方正集团董事、总裁、北大资源集团董事长余丽表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