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提出“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总理之问”。
对普罗大众来说,“胡焕庸线”是一个既生疏又熟悉的词汇。说生疏,这个词学术性强;说熟悉,其反映的现象广为人知。早在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爱辉)—腾冲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悬殊的两部分。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8%、总人口的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而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为94︰6。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胡焕庸线”以东属于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区域,而“胡焕庸线”以西的城镇化则相对滞后。因此,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突破的问题——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应当说,“胡焕庸线”现象有地理的因素。比如,“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但“胡焕庸线”也有历史的例外。盛唐时期的长安就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城镇化水平远比“胡焕庸线”以东的城市要高。
从发展角度看,“胡焕庸线”现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呈现明显的从西向东的趋势,这使得广大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那么,怎么突破“胡焕庸线”?从现实情况看,恐怕最需要的是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以此激活西部地区的资源红利、区位红利。最现实的就是抓住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把“胡焕庸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直接推向开放前沿,并且形成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由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将被迅速打开,从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进入。尽管大唐长安的盛况可能难以再现,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有效缩小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差距。
简言之,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在于释放“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潜在发展优势,而这就需要实现开放的全面突破。“胡焕庸线”以西地区需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推进开放进程,以开放倒逼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