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城市转型在欧美城市早已经发生,并在持续进行中。本期特别邀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的齐骥老师为我们分析国际城市转型规划的特征与空间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大幅改善,改变了工业生产的方式和地点,要求城市空间进行相应的转变。
例如,盛行一时的福特生产方式(大规模机械流水线制造)转变为更加灵活的针对顾客感受(customer-sensitive)的后福特生产方式;生产地从欧美延展到劳动力和原料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严苛的劳工标准则进一步将其制造业推离本土。
这些因素改变了原工业城市的产业发展轨迹,也改变了这些城市的空间关系。欧美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被迫面对国际竞争和经济转型。
钢铁、机械、纺织等被称为“锈带产业”(Rustbelt Industry),经济结构以这些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区域被称为“锈带”(Rustbelt)、“冰雪带”(Snowbelt)或“霜冻带”(Frostbelt),例如美国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匹兹堡和底特律所在地)。
在这一轮生产和配送方式转变中崛起的城市区域被称为“阳光带”(Sunbelt),例如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洛杉矶和休斯顿所在地)。锈带城市逐渐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并发展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同时,类似伦敦、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全球城市也展开了新一轮的转型。
一、城市转型规划的六大特征
第一:全球城市是许多跨国公司全球或区域总部的集聚地,成为配置发展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第二:全球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的金融中心,成为全球资本流通的“枢纽”或“节点”;
第三:全球城市拥有发达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总部经济的“集聚经济效应”;
第四:全球城市也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地。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集聚使之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多元文化为之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
第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完善的旅游会展设施使全球城市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和会展目的地;
第六:全球城市必然是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以满足各种发展资源(资本、信息、技术、人员、物质)在全球和区域网络中的时空配置。
目前全球城市致力于空间调整,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使这些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全球城市转型的空间策略
1.形成复合功能地区,发展工作—居住—娱乐复合的24小时城市街区
在新的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城市质量(包括:城市的物质、社会和文化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城市质量高的区域具有复合功能,满足24小时的工作—居住—娱乐多种活动。
工业城市转型案例城市的经济结构从以钢铁等资源为核心的产业转变为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产业,而空间从传统功能化的现代城市空间转变为多元差异化的后现代城市空间。
转型后的工业城市和全球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均表现出:
“中心性”(centrality)
“差异性”(differentiation)
“离散性”(dispersal)
“碎片化”(fragmentation)
规划需要从对城市整体功能和形式的考虑,转变为针对碎片化的具体区域和项目提供多样化的空间。
2.塑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建立场所认同
城市空间的再开发需要对本地受欢迎的活动具有敏感性,以此为基础创造空间。场所特征被认为是以城市为节点的全球竞争的重要竞争要素。
空间规划需分析地区内人群活动的特性,创造场所特征,实施形象提升战略(image promotion)。
3.创造区域开放空间的整体性,注重生态保护
空间规划依托现有公共绿地、铁轨和码头空间,创造连续的开放空间,通过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联系开放空间系统。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滨水区域形成一定范围的自然驳岸和生态保护区。
“公共中心”是公共空间和设施与环境的整合,包括城市公共中心与社区公共中心,前者常常是城市的象征,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后者贴近市民日常生活,使用率更高。
许多西方国家城市以公共空间或公共设施为媒介,采用小规模干涉的战略,成功实现了城市的转型。
例如:伦敦目前正在实施的“市长的100个公共空间计划”(The Mayor’s 100 Public Spaces Programme),试图利用公共空间的建设促进伦敦的城市复兴。
4.关联产业集聚,设施共享
对工业城市转型而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及产业集群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资金、技术、服务和人才等,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体现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其他产业的依赖。
同时,高新技术带动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工业、商业以及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后向关联表现;服务于各种商贸往来、金融保险、法律、房地产、工程设计、科研开发等活动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于教育、医疗卫生及政府政策部门的社会服务业将整体提升产业的能级。
因此规划应遵循产业梯度延伸规律,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配套服务性产业。
规划布局应高度重视综合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