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4特大城市治理发展高层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把脉北京的“大城市病”,开出经济发展降速提质、加强城市副中心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建设等“药方”。
人口增量超六成在中心城区
自2002年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汽车数量呈递增趋势,这一数字2002年为4.06辆,2012年已增至42.32辆。人口膨胀、交通堵塞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也导致生态环境污染。
此外,北京中心城区承载过多功能。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量的63.5%、经济增量的70%、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38.6%仍集中在中心城。
加快市郊铁路建设疏解人口
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弘建议,北京应割断区县、乡镇依靠土地财政、低端发展的冲动和压力;北京经济发展应降速,提升质量,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同时,城市规划应强化城市资源向“副中心”和新城疏解的优化配置。
赵弘认为,轨道交通建设应补上“两块短板”,在城中,应围绕中关村核心区、CBD、金融街、丽泽商务区等主要产业功能区,加密中心城城市轨道网,加大五环内地铁密度,加强换乘衔接,有效提高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在城郊,要加快市郊铁路建设,引导中心城区功能、产业、人口向远郊区县以及北京周边区域疏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医病良方
在专家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药方之一。赵弘认为,要消除阻碍资源向周边区域流动的制度瓶颈,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应设立专项资金。
首经贸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表示,解决北京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京津冀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建立区域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检测平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要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运作机制,包括水资源有偿使用、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