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到2014年城市发生什么变化,通过一些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人是不换卡的,因为没有动力来换卡,除了损坏。所以说正常情况下一卡对应一人,所以说通过2008年和2014年的出行,我们能够看到你是不是搬家了,换没换工作,是不是失业了,跳槽跳到什么地方,能够做这样一个判断。
这只是数据层面的一个反映,另外我们也有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北京,有体面的工作和身份,是不会忍受每天通勤往返三个小时,所以我们的一个假设是,在北京反复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的长距离通勤的,都是属于社会的底层或者准底层。
所以总体上通过北京10万人调查,我们发现,坐公交车次数越多,在公交车上花的时间越长,他的收入越低,他的职业也是更处于处剥削的或者体制外的,在北京有11.2万这样的人每天为了生计在城市里奔波。这六年中他们有80%的人换了居住的地方,只有13%的人没有换工作。所以我们发现一个结论:在过去6年北京这样一个社会中,这11.2万人是多么动荡的一个群体,应该给他们样关注?我们做城市设计、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设计时,有仔细的考虑过他们的出行、他们在这个城市里面身份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吗?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只是在表面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希望在不同的政策设计和规划方案上我们应该考虑很多方面。
用这种多年数据,我们能够推测,2008年城市不同站点的功能怎么样,在2013、2014年又是怎么样,这样我们就能够评估轨道交通的演进,对城市功能的改变和促进以及城市规模变大变小等很多方面的作用。
用这种多年的数据我们是能够做这样工作,如研究城市的演进、不同政策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人对空间的使用产生什么样影响以及政策评估,等等。
3.研究粒度变化:研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以人为本城市化,要回到人的尺度,研究粒度要细化,以往很多规划,很多政策的设计是“见物不见人”,更多是粗放性的扩张。我们发现中国一线城市,很多城市是没有什么土地了,以后可能更多会是一些小型的城市更新、城市改造、城市再开发这样的项目,如果在这样的项目下,原有工作手段可能并不一定比较适合。做类似项目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做精细化尺度上的工作。
所以我们做关注人的工作,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尺度上人口密度,这是中国,学界上和咨询界从来没有得到一个图,就是中国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尺度上人口密度上一个变化,蓝色反映人口没有增长,是减少的,它发生了什么,至少不是繁荣的。我们发现,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是减少的,并不是说在过去10多年中国蓬勃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所有地方都是繁荣的,这就是此消彼涨,人都往大城市走了,广大小城市人口密度是收缩的。
空心村现在耳熟能详,我们用数据探索的方法,发现中国另外一个尺度上发生的所谓空心化,不仅村子里没有人了,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这个尺度上,有另外一个尺度的空心化,并不是说人口密度下降都是乡或者是镇,我们发现有大量街道办事处这种行政上承认是城镇范围的地方,人口密度也是少的,并不是说只有乡村范围人少。我们发现中国654个城市,有180个城市人是少的。
6/9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