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两会新闻 ▪ 新型城镇化 > 正文

周岚:应抓住城镇化机遇建适老宜居住宅、社区和城市

2015-03-11 09: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国超

2015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做客新华网。

图为周岚解答主持人的问题。 新华网 郭 研 摄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刘国超) “中国的家庭观念比西方社会强得多,所以居家养老方式一定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在做客新华网2015两会特别访谈时说,居家养老的模式,就决定了几乎每一个居住区都要按照适老宜居的标准设计建造。

据了解,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周岚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联动整体设计相关政策,系统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综合需求,包括城镇化建设需求。

而近日十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民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也先后出台的《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养护院建设标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说明对老龄化问题越来越重视。

“目前的工作,比较侧重机构养老和独立的养老设施,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重视不够。”周岚说,从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演变看,他们普遍经历了从重视机构养老、独立的老人社区等到重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转变。比如英国,8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瑞典政府当前大力推行的也是居家养老模式,争取让人退休后尽可能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对于不适于老年人居住的一般住宅,政府发给修建补助或贷款支持适老化改建。日本1989年前主要对策是大量建设养老院,1989年推出了“金色计划”,开始更加强调“在宅服务和在宅护理”,1999年又推出了“金色计划21”,提倡让老人和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

周岚认为,适应中国银发社会的城镇化建设需求,就不是建设专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独立社区、公寓、养老机构这么简单,而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地分析“银发社会”的综合需求,抓住城镇化阶段大量新建和改建的机会,结合普通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建设更加适老宜居的住宅、社区和城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