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空间上的拓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郊区新城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命题。
发展空间潜力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为了调整工业布局,1957年决定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宝山、嘉定、川沙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卫星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条件。至1959年底,上海先后规划建设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五个卫星城,形成了群体组合的城市框架。1970年代,以建设金山卫石化总厂和宝山钢铁总厂为契机,又相继规划建设了金山卫和吴淞—宝山两个卫星城。多年来,卫星城的建设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城镇功能单一、生活配套不足,集聚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了“新城”的概念,包括松江、嘉定、临港等11个新城。2005年,参考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最终确定规划建设9个新城。经过多年发展,闵行、宝山已与中心城基本连成一片,郊区新城包括松江、嘉定、临港、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7个。
根据“六普”数据,7个新城的常住人口有232万人,规模较大的松江新城和青浦新城,分别为63万人、44万人。临港新城由于平地新建的关系,其主城区只有2万多人。近10年,7个新城人口增加约107万,其中松江新城和奉贤南桥新城(房价 户型 二手房 租房)增加较快,分别增加了38万人、19万人。
至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80万人,上海已然是一个超大城市。而上海常住人口中约有50%集中在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1.86万人/平方公里,而内环线以内地区,虽然人口总量有所减少,但人口密度依然高达3万人/平方公里。从上海“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规划体系分析,新城人口级配规模还远远不足,这既反映了新城发展相对滞后,也反映了未来新城发展潜在空间较大。
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凭借东西两翼起飞,与有关国家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发展,也宣示了上海东西两个扇面辐射的着力点。
建设全球城市应当提升其战略资源、战略产业、战略通道的控制力和文化影响力等核心功能。考虑到市域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的紧约束,除了上海中心城应当集中体现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外,还应当谋划部分新城承接中心城部分核心功能。上海融入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高铁、海港、空港是主要战略通道,这也将关系到各个新城的发展导向。依据各个新城区位的重要性、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统筹考虑未来新城的发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会对上海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作进一步优化。
按照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要求,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新城,吸纳更多高端人才居住、创业,是未来新城发展的共同目标。
据2010年统计,上海常住人口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约占22.8%,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高达38.2%。上海每千万人中拥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的人数为2.2万人,比北京少约1万人,也低于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而且上海高端人口增速低于总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及其布局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建设吸纳高端人才的宜居宜业新城是一项重要举措。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