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5月16日,第四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在同济大学隆重开幕,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新方法、新技术在城市规划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结束后,沈振江教授接受了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的专访,对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作了精彩论述,并分析了日本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难题。他指出,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和规划中的应用必须有法律约束和保障,做好制度建设。
新技术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平台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新技术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有何作用?
沈振江:单纯讲新技术,很难说清楚对管理本身的提高有何直接作用,但是新技术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台,比方说搞城市规划的人都喜欢用GIS平台,搞生态规划的人也喜欢GIS平台,搞人口规划的人也用GIS平台,所以大家都很注重用共同的平台。这样的一个好处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放在一个平台里面,大家在管理的时候都看得到,相互之间就可以参照,做决策的时候矛盾可能会少一些。因此,我认为新技术是能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新技术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用前景广泛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未来城市规划中对新技术的应用方向是什么?
沈振江:从对未来的城市开发角度讲,我们讲的技术一个是可视化,一个是模拟,我的研究政策模拟多一些。各个专业利用一个共同的平台,有利于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水平。因为有这样一个平台、一套数据体系,就可以做现状情景分析、做预测,能够大致知道将来的方向是什么,就可以做规划前期的分析工作的一部分。有一套平台,有一套指标体系,就可以应用于做规划方案的评价,因为它是数字化的,通过模拟预测还可以提供反映将来的一套指标体系。各专业的指标体系可以融合在一起看,这样城市规划设计上到底能做成什么样子,就能用指标来判断出来了。总体来说,新技术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用前景是很广泛的。
大数据助推日本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手机定位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在日本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沈振江:手机定位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在日本用于防灾,旅游的事例较多,因为日本灾害比较多,防灾主要是分析避难的行为。2011年日本大地震,因为海啸来得非常快,很多人有留信息,研究人员就分析他为什么生存下来,这个数据就留在了NTT,即日本的电话公司的数据库里面。但是大数据不限于此,还有交通的数据,比如说交通卡的数据,用于铁道、人的行为的分析;人脸数据,特别是铁道的车站的人脸的监测,分析这个人的运行轨迹,分析人流的分布,从而为做车站设计储备数据。其实日本讲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这跟国内现在注重的大数据方向不一样,这和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是有关系的。
在日本,大数据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也有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的事例,主要体现在电网管理数据和水管理数据方面。比如,日本是一个灾害很多的国家,雨很大的时候很容易带来洪水灾害,水大了到底怎么样?吸收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大数据的问题,这种自然的雨水用多少,要有一个监测管理系统,管理城市里的蓄水设备。
大数据公开是难题,日本已立法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大数据在日本的应用当中有没有什么难题?
沈振江:从open data这个角度讲,日本有综合GIS系统,政府做的各种权威调查数据是可以公开的。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有一个copyright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
关于大数据,不见得所有人都愿意公开自己的数据,比如说一家百货公司,知道用户来买什么东西,怎么样买的,有行业上的利益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把数据公开?另一方面,这个数据虽然是你持有的,但是来源于公众的,政府包括欧美政府还有日本政府,也都很想用这个大数据做公共服务。包括我们搞城市规划的人,事实上是代表公共领域,所以很希望有这块大数据。这就有一个矛盾,这个数据明明是私有的,你凭什么可以用它?日本就存在这样一个立法的问题,美国的大数据立法与欧洲的立法相对来说比东方国家更开放。美国国家的大数据的应用,政府的部门认为这个数据可以公开,法规上就可行。欧洲是要加入第三者的,数据能不能公开由第三者公平判断,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私人代表私人利益,这是欧洲的做法。
在日本公开数据确实是一个难题,包括日本铁道的公开化的数据,三个月就被迫关掉了,为什么?因为有客户在告他,他承担不了舆论的压力。而且当时日本政府还没有立法,直到2014年6月的时候,日本政府修改了个人信息公开法,日本政府觉得自己应该利用大数据,也应该保护隐私。公开数据,政府有义务保护私密性的前提下才可以,但是谁相信是不是真正保护了国民的私密性?所以在法律上也要求有第三方,但这跟欧洲不一样,欧洲是第三方来决定,日本是政府来决定。事实上,日本在2014年6月以后,很多公司还有NTT的数据现在是可以被利用了了,但都必须把私人信息去掉。 在中国,各领域对大数据都有很迫切的需求,但是开放数据也是一个问题,国内也需要立法,它的使用方法、版权是要立法的,立法之后再使用。
(以上采访稿已经专家确认,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