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渺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基于数据挖掘的建设用地承载效率研究——以广佛都市区为例
赵渺希教授在低效用地蔓延、单方面评估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存在缺陷的背景下,提出综合测度活动强度的必要性。通过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微博签到数据等渠道,采集居住、企业、游乐等活动数据,采用百度开放平台实现地址解析、导入GIS环境、叠合人口数据,综合分析建设用地的活动强度,将综合测度活动强度的方法落地,并以广佛都市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从广佛都市区低效用地不断蔓延的现状,反思建设用地的规划,提出三旧改造、工业入园的规划政策是城市空间的发展范式。同时,他指出数据的真实性是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结合交通、科技产出等维度测度建设用地的效率。最后,他强调应该将重点放在方法探讨、而不是数据获取的方面,应该让规划设计向大数据提出需求,而不是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
熊丽芳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划界研究——基于微博签到数据
在已有的城镇群相关研究中,对人的活动关注不足,对城市间联系的关注也较为薄弱,熊丽芳通过百万级的微博签到数据,研究了长三角十六个城市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对城市群划界进行了再思考。微博用户的注册地点与签到地点能够很好反应个体的活动方向与强度联系。研究通过活动联系强度、规模等级、集聚程度等方面发现长三角城镇群存在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联系,和普遍认识并不相同,发现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活动联系强度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此外,通过叠加行政边界、自然地理条件等,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呈现一核多中心的结构,强度差异较大,根据活动的划界主要分为有上海、南京(宁镇扬)、苏州(苏锡常)、杭州(杭胡嘉绍)、宁波五个城镇组团,联系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明显。研究者也认识到大数据真实性以及网络行为与实体行为耦合度等问题。展望未来,大数据将持续作为规划研究的全新视角,其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冷炳荣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大数据方法与重庆主城区职住关系研究
冷炳荣应用百度热力图,分析、测度组团活动人口占比和职住比这两个指标,对重庆市内环和外环的两个组团的职住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前提出了大数据研究方法能否取代传统方法的疑问。通过对比传统数据与大数据的优劣势,提出大数据并不能取代传统研究方法。采用人和组团的案例,对比了大数据、土地利用结构和交通出行调查三种不同方法的分析结果,揭示了这些数据各自在解释层面的缺陷。最后,他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潮流中,规划师应把握时代潮流、创新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理性判断。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记录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2/2 | < | 1 | 2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