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6号线的开发正在期待新模式的出现。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基础设施等领域首批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示范项目,深圳地铁6号线榜上有名。
“地铁6号线的确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圳市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深圳地铁6号线已经完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专家评审,正在进行初步设计编修,深圳地铁集团表示会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首批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6号线的特许经营项目社会投资人招商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的是特许经营项目协议的谈判工作。深圳地铁集团并未向记者透露其他更详细的信息,最终方案如何也尚未公布。
不过,在此之前,深圳地铁因为地铁4号线引进香港铁路公司,采用“地铁+物业”的模式运营,被认为是开放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尝试,这一尝试突破了传统的由政府投资的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了解到,早在2013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便与香港铁路公司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这项协议赋予了香港铁路公司兴建及运营深圳市轨道交通6号线特许经营权。
复制“香港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地铁6号线全长38公里,共设有20个车站,线路由深圳北站向西部延伸至光明新区,项目总投资成本约为238亿元,其中6号线主体建设投资约为163亿元。
据AECOM中国交通运输总经理、中国区基建项目发展总监朱晓兵在2013年一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论坛上透露,深圳地铁6号线采用的是TOD(公共交通导向)模式开发,深圳市政府将地铁周边物业所有权交给深圳地铁集团和香港铁路公司30年,到期后政府再收回。
这种“轨道+物业”的投资模式,是香港地铁运营的经典模式,也被认为是香港地铁能够长期保持盈利的最重要原因。
熟悉这一模式的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研究院教授孙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地铁来自物业运营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一模式保证了香港地铁的正常运行。
此前深圳地铁4号线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次将香港的“地铁+物业”的模式引入到深圳。
早在2004年,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的项目逐步进入开工阶段,数条地铁线同时进入施工期。面对当时工期紧张和财政投入压力巨大的问题,深圳市考虑改革投融资体制,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香港铁路公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引入到深圳地铁4号线延长工程,这使得4号线成为国内第一条由境外资金控股,并按照特许经营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体制壁垒待破
因为向香港学习,深圳轨道交通建设出现新的模式。但两地毕竟存在体制性的差异,这也成为“香港模式”在内地面临诸多如何融入问题的根源。
孙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香港地铁采用的“轨道+物业”的模式能够成功,前提是香港政府会将地铁周边的带状土地无偿的划归香港铁路公司,地铁公司在通过引进房地产开发等方式,以土地入股享受物业红利,用这一部分的收入去弥补交通运营上的亏损。
这也就是说,要完整的复制香港的模式,就必须把地铁周边物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交给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人,这在内地会遇到土地归属等法律、法规上的障碍,大多数引入香港模式的城市,并不能承诺能够将地铁周边土地交于地铁投资人开发。
事实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香港地铁长期未能获得深圳地铁4号线沿线土地的开发权,没能完整的复制香港地铁“轨道+物业”的完整经验。
直到2013年12月16日,香港铁路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物业开发项目才正式启动,香港模式在深圳才算是完整落地。
记者也了解到,在讨论深圳地铁6号线的开发模式时,也有专家提出,可以将“轨道+物业”的模式稍加改造,政府可以在原底价的基础上,加一定的比例卖给社会资本,最终价格如果低于地铁建设完成后的底价价值,对方便会考虑参与地铁建设。
但孙章表示,香港“地铁+物业”的模式,在运用时需要视具体条件而定,一线城市在目前土地资源紧张,且产权复杂的情况下,难以完整复制这一模式,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刚刚启动轨道交通规划的城市来说,则有较好的条件考虑使用这一模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