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保定:建北京后勤服务基地和智能城市

2015-06-01 08:30 来源:保定晚报

5月28日,由保定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大保定经济’高峰论坛”在保定市举行。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清华大学校友会房地产协会会长聂梅生三位专家,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区划调整、保定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发表各自观点,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以下为三位专家的精彩观点集锦。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保定的重大机遇

陈淮认为,2015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明年即将迎来“十三五”,在这两个五年计划衔接的时段,“一带一路”、“黄金水道”、“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战略是我国在经济上承上启下的最重要战略安排。本届政府的京津冀战略,是以北京为首(包括天津),以特大、超大城市功能向外舒缓为核心,包括卫星城建设和城市群建设的概念。这对于包括保定在内的北京周边卫星城来说,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2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打破以前的资源聚集方式

为什么保定离北京这样近,却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周边城市那样得到快速发展?

在易宪容看来,在过去十年中,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各种资源聚集到北京这样的城市。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重新整合现有资源。这需要河北省与北京积极谈判、协调,调整区域资源流向,比如把北京的城市交通系统延伸至保定。

3中小城市成为发展重点

陈淮与易宪容都认为,在本世纪前十年中,由于政策、资金、资源、人力、物力的过度集中,我国城市结构出现失衡,北京等特大、超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发展瓶颈,造成了社会、交通、房价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易宪容更指出,这些问题使得北京等城市的住房价格、居民生活成本、企业成本等大幅上升。

陈淮认为,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走到了新的节点——调整城市结构。从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再到2015年的政府工作会,都对我国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城镇化,做出了重要调整和安排,即“严控特大、超大城市的扩张,重点加强中等规模和小城市的发展”。

陈淮指出,中国需要一大批核心城区人口在100万至300万,及300万至500万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仅要壮大,而且要发展;不仅要发展,还要增强承载力和活力。未来,这些城市的人口要翻一番,才能满足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需要。

关于保定

1保定的基础

在陈淮看来,保定已具备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高铁等区域间的轨道交通,比邻北京、石家庄国际化的航空网络。保定下一步应打造现代化城市市政管网体系,全面规划城市交通。

但在易宪容眼中,仅仅有高铁并不能满足保定发展的需要。保定应探寻如何建立更加便利的交通,通过各种途径连接北京、融入北京。

2保定的发展

陈淮与易宪容都建议,保定的发展不应是简单的扩张和“摊大饼”式的扩大,而应注重质量。

陈淮认为,保定等中等规模的城市,要素的聚集效应较为强大,却又能避免城市过大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保定的发展不仅仅是引入多少产业,而是需要打造具有相当承载力和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如城市市政管网体系、城市交通全面规划等。

易宪容同样持有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保定的发展并不是要挖几个大的企业过来——事实上,大型央企之类的企业也很难转移到保定——而应形成北京的后勤服务基地,建立属于保定自己的特色、风格。而这,单靠政府很难完成,更多的需要以市场方式运作。

易宪容还表示,保定核心城区人口太少,如果人口多了,鉴于庞大的需求与市场,资源自然会来。

3保定承接产业转移

聂梅生认为,保定不应过分期待北京的功能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本居于北京的功能即便转移至保定,其业态也势必会发生各种变化。保定在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时,应考虑产业升级,将承接的产业升级为2.0版本,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易宪容表示,智能信息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企业、政府的运作模式都在变。保定如果能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建立与北京不同的智能城市,则能吸引更多人才与企业。

4保定的区划调整

陈淮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不仅仅是改个名字,而是重新功能分区的开始,同时还包括商业业态服务业的全面升级,和居民住房的全面升级。这实际上将为经济转型、扩大消费需求提供物质基础。保定的行政区划调整,同样应实现新的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的升级改造。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