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贵安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贵阳市、安顺市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花溪区、清镇市、西秀区、平坝区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贵安新区指导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精心谋划、精心打造,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兴城市,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和城乡统筹示范区。
(二)工作目标。
———三年有形象。到2017年,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人口力争达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6%。
———五年大发展。到2020年,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渐显现,城市人口力争达到8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5%。
———十年建新城。到2025年,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全面系统、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城市人口力争达到1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5%,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引领黔中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夯实基础。
二、创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一)规划管控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规划设计机制,对新区重大规划、重要城市设计、重点建筑方案设计开展国际方案征集。制定城市设计编制暂行规定。对重点区域标志性、节点建筑实行土地带方案出让。开展山地特色“多规融合”试点,完善“一张图”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规划管理系统,落实“一控规多导则”管控原则,建立山地型城市多维化规划管控体系。
(二)空间管理体制机制。以《贵安新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依据,以落实“3510”工程(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为重点,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施“一核两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分区规划指引,构建“组团+群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模式。完善“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绿地保护绿线、水体保护蓝线、文物保护紫线、基础设施建设黄线)管理机制,科学有效控制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
(三)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贵安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母基金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广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加快开发投资公司转型,建立面向市场、多元发展的新型开发运营投资公司。
(四)土地利用体制机制。依法建立三维地籍、土地空间权利体系,细化地上、地表、地下土地使用权边界和权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山地特色万亩大坝保护和整治机制,保护利用好万亩大坝。探索土地定制开发、PPP一级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开展产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试点,探索“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新型供地模式。
(五)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落地,推进放宽投融资、服务贸易领域外资准入试点。力争开展人民币创新业务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积极申请开展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业务试点。探索与德国、瑞士、韩国等国家发展跨国“飞地经济”的建管机制。构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北部湾、滇中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探索合作共建园区、授权挂牌运营等模式。
(六)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新区管委会对新区开发建设的统筹协调,探索非直管区在相应片区或功能区成立管委会。完善依法行政、司法管理等体制机制,争取出台贵州贵安新区条例。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成立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和综合执法局。加快培育各类新型中介组织,加快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按照“政府授权、企业管理、封闭运营、自负盈亏”的原则,探索综合保税区和产业园区的运行管理机制。
(七)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扶持大学生创业落户三年行动计划,使大学生成为新区创业者、新市民。实施贵安新区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贵安创客联盟总部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创客小镇、创客工场等平台。创建国家创新驱动试验区,争取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新区落地。
(八)人口集聚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基于创业创新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新型供给机制。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人口城镇化新型成本分担机制。
(九)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营造开发建设良好环境。建立“二三四”(应急与非应急两措并举,新区、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电话、网络、短信、微信四位一体)便民服务与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新型“政社互动”模式,健全“四个一”(一个党委、一个居委会、一个便民利民服务站、一个综治办)社区组织架构,完善“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机制。
(十)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负面清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绿色建筑行动、绿色建筑管理、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山体损坏恢复等“1+9”制度,建立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总量控制、资源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政绩考核、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审计制度。编制和实施低冲击开发设计技术导则、城市设计导则、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及设计导则、建筑风貌导则。
(十一)文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绿水青山、红瓦白墙、披檐收颈、竖窗通廊”建筑风貌导则,建设生态都市、现代产业、湖光山色、屯堡田园四类风貌区。完善新型历史民俗文化保护机制,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提升行动。创新山地新型城镇化文物保护机制,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和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十二)产城景融合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布局机制,贵安生态新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贸、会展、科研等现代服务业,马场科技新城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现代制造业,天河潭新城重点发展以喀斯特风光、主题公园为特色的旅游服务业,把乐平产业功能区打造成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及高端制造的产业延伸区,把蔡官产业功能区打造成特色轻工聚集的综合性园区,把夏云产业园打造成涵盖药品研制、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把红枫湖、高峰山到邢江河沿线的生态文化保护区打造成生态文明和文化创新集聚区。完善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的产业引导新机制,建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兴经济业态与山地特色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建立新型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实施“春苗计划”,筛选50家潜力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5年推动5家以上企业上市。构建多角度融合、垂直化整合的新型产业协同机制,建立关联产业股权式、契约式等战略联盟。强化新型产城耦合机制,建设多元化城市综合功能区。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红枫湖、月亮湖、屯堡等景区提升工程。
(十三)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完善“三型五类”乡村规划建设机制,推广“一建二转三保四有”新型安置模式,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探索新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试点,鼓励在建筑、运输等行业发展多种经营。
(十四)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直管区与非直管区“规划联审联批、项目联报联建、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违法建设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直管区与非直管区联动发展。建立完善新区与贵阳、安顺“规划同筹、资源同享、市场同体、交通同网、产业同兴、科教同振、旅游同线、信息同享、管理同治、环境同建”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2017年前建成沪昆高铁(含贵安站、平坝南站)、环城快铁和湖林铁路东外迁改线,2020年前建成城市轨道交通S1号线,加快推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S2、S4、G1、贵安快线等线路,新区铁路干线和城市轨道交通达10条。区域道路。2017年前建成贵安第二高速公路和马场至长顺、北斗湖路(二期)和金安公路,2020年前建成赤望高速安顺至紫云段和清镇至长顺公路,2025年前建成卫城至惠水高速公路和织金至紫云公路,构建通达10个方向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城市路网。2017年前建成“六横一纵”二期城市骨干路网和东纵线南二段、贵红大道东延伸段、兴安路北段、东纵线快速路北段、太金线、黔中路(三期)、观潭大道和贵安大道平坝县城东外环线道路120公里以上,2020年前建成西纵线南二段、观安大道和金枫路道路100公里,形成“八横十纵”城市骨干路网体系。2025年前建成150公里大运量公交系统,建成203公里生态绿道慢行系统。交通枢纽。陆续启动贵安南、清镇等客货运枢纽建设,2025年前形成以贵安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四枢纽七中心”客货运体系。综合管廊。2015年启动贵安高铁站、中心区环线等综合管廊建设,陆续启动马场科技新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综合管廊建设,2020年前建成综合管廊34公里。电力设施。陆续开工建设马场、大西桥等110千伏以上变电站共35座,2020年前形成500千伏站1座、220千伏站9座、110千伏站25座的电力基础设施布局。供水设施。推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早日开工建设,2017年前建成小寨、平坝水厂,2020年前建成乐平、蔡官、旧州水厂,到2025年新建成水厂8座,新增供水管网50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达80万立方米以上。建设中水回用和区域直饮水系统,实现给水、中水、直饮水“三管进户”。燃气管网。2017年前建成总长145公里的13条燃气干线和3座燃气综合服务站。污水处理。2015年全面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和628公里的污水管网、截污管网,2020年前全面建成蔡官污水处理厂、夏云污水处理厂、平坝污水处理厂和清镇第二污水处理厂,到2025年共新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6万立方米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出水排放达一级A标准。
(二)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宽带通信网络、智慧贵安和公共免费WIFI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城市智能卡综合应用普及,打造“互联网+城市”样板。城镇建设。加快实施直管区78个保留提升型、179个整体搬迁型和109个分散整合型村寨规划建设,加快安置农民的420万平方米、11个城市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中心区综合体。继续完善高峰、乐平、旧州、大西桥等城镇基础设施,陆续启动夏云、蔡官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前完成平坝、西秀、花溪、清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与新区人口增加同步建设各类教育设施,2015年开工建设北师大贵安分校、贵安职业学院(筹)及花溪大学城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学校,到2020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325所、130所、65所、16所。清镇职教城到2018年入驻学校25所以上,在校学生达15万人以上。花溪大学城到2025年入驻高校2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25万人以上。医疗卫生。加快建设同济贵安分院、贵阳中医学院附属贵安医院、瑞康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
(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2017年完成规划区内8大类67项工程建设,打造国家新型海绵城市样本。绿化美化。实施“绿色贵安三年会战”,到2017年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建设“五区八廊百园”工程,2025年前建成各类公园50个以上。2017年、2020年、2025年新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0%、60%、65%。加快建设中英BRE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中节能(贵安)环保产业园、贵澳农业科技园、台湾红柿子香草花海园等典范项目,引领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生态水系。2015年开工建设“两河四湖”(车田河、马场河,北斗湖、月亮湖、七星湖、星月湖)一期工程;2017年前开工建设冷饭河、甘河水系整治工程,建设湖潮、马场、龙山、乐平湿地;2020年前开工建设思丫河、高家河、东门桥河、乐平河、麻线河水系整治工程;2025年前开工建设黑寨河、邢江—羊昌河、搓白河、小车河水系整治工程。环境治理。2016年完成直管区3万户煤改气工程。加快建设由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中心、餐厨垃圾处理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回收中心等构成的垃圾处理利用系统,2020年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90%以上。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比例达到95%以上。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2025年空气质量指数达优良天数占比达95%以上。
(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基础设施。2015年完成贵安综合保税区13个单体工程、围网、信息化系统及7条道路等一期项目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完成总体工程的60%,2020年全面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园到2017年建成3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成厂房30万平方米,同步建成公租房、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到2017年建成园区路网30公里,新建成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同步建成产业园南部综合配套项目14万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产业园北部综合配套项目10万平方米。夏云新医药产业园2015年启动“两横四纵”园区路网等“八通一平”工程建设,到2020年建成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到2025年累计建成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同步建成办公、商业、居住、酒店、物流等配套项目。乐平产业功能区到2017年建成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到2020年累计建成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到2025年累计建成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贵州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力争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蔡官产业功能区到2017年建成蔡兴大道、小城镇大道等“三横两纵”路网,完成6.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区域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为特色轻工聚集基地。适时启动羊艾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高科技产业园、清镇都市工业园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2015年开工建设西部绿色金融港、贵安中心等项目,加快西南粮食物流城、黄桶—幺铺物流园区、清镇物流园、西秀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商务楼宇群建筑面积突破400万平方米以上,培育亿元税收楼宇20栋以上,建成新区中央商务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四个一批”(升级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联动一批)工程,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2017前完成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规划与建筑馆、瑞士小镇、东盟小镇、天河潭5A级景区、“北斗七寨”等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前完成国际体育中心、世界民族民俗博物馆、省档案馆、省文化馆、省科技馆、多彩贵州塔、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羊昌河国家湿地公园、老马河湿地公园、喜客泉生态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山地户外、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建成贵安旅行商务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化旅游服务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把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要充分发挥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多方联动,狠抓落实。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制定落实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加强贵安新区与省直部门和贵阳市、安顺市的密切协作,强化对实施工作进度、质量的督促检查。
(三)遵循规律,创新方法。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既立足当前又适度超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靠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开创新区开发建设新局面。
(四)总结推广,营造氛围。成立贵安新区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对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加强示范推广,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新区开发建设良好氛围。
贵安中心区总体鸟瞰图
贵安高铁枢纽站效果图
城市路网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