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是稳定需求侧的核心。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和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背景下,传统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长严重失速,投资需求受地产周期的影响大幅萎缩,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因国内供求错配也受到抑制。此次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去年底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城市工作改革也开始启动。
继与国家开发银行携手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之后,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再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手,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双方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农发行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切实提高信贷资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此前,住建部部长陈政高部署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时表示,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事实上,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正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具体指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方向:地下基础设施、海绵城市、旧城改造。
“这三个方向都属于兼具‘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效应的‘有效投资’,将常态化为城市新型基建的关键建设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工作改革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注入强心剂。
■■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恰逢其时”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上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还要追溯到1978年。
而在重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前,2013年,本届政府便首度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且都套开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
据统计,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相比改革开放之初不足20%的城镇化率,有了巨大进步。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0%到70%之间是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意味着更多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未来的城市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更加重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村社会”迈入“城市社会”,势必带来城市管理模式、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形态的根本变化,城市发展理念、规划和管理体制亟须改革完善。
“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在2011年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中国进入了城市型社会。但这个城市型社会又处于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改革发展搞得好,要靠城市带头跑,也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系列主要矛盾,主要应靠城市解决。但是同时又得承认,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与西方现代城市相比,与将来成熟阶段相比,突出问题非常多。城市既重要,又面临着很多矛盾———这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的大背景。”冯奎表示。
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当前“城市病”越来越突出,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困境等。治疗这些“城市病”,需要城市工作的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2016年又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又是进入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冲刺期,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了“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住房政策、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论述,制定了“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基本政策取向。
“这次会议提出的内容起到顶层规划的意义,正如37年前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的作用一样,是为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做出指导,会议中提出的建设方向,不仅是未来城市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也将成为未来地方政府重点投资、发展的方向。”邓海清表示。
■■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尽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再以GDP为纲,但是对于内需的拉动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两次提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这意味着中央希望通过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邓海清认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未来城市工作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对原有城市功能的升级,是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的主要抓手,在未来较长时间也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2015年底中央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将城市工作与经济工作并列两大议题,三次会议均在经济结构性改革的论述中阐述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化解房地产库存”举措,意味着城市工作已被提高到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高度。
有券商认为,在GDP增速下滑压力下,城市工作与经济结构性改革并重,在需求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投资端,推进新型基建。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王玉国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是稳定需求侧的核心。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和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背景下,传统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长严重失速,投资需求受地产周期的影响大幅萎缩,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因国内供求错配也受到抑制。此次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顶层设计推进城市建设“有效投资”起航
城市建设议题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点内容。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具体指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方向:地下基础设施、海绵城市、旧城改造。
对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淮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得“补课”。
“我们所有产业领域、实业领域要想提高,一定需要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现代化的城市和城市基础设施。”陈淮表示,投资不光是工业固定资产,还包括城市固定资产大规模形成,如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前我们修城铁、地铁、立交桥,现在要搞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是我们作为公共事业投资核心的主要取向。
有券商分析认为,截至目前,全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约50万公里,地下管廊长度却不足1000公里,考虑其上亿元的单公里造价,地下管廊长期投资空间巨大。按其测算,到2020年,地下管廊建设总投资规模约8000亿元。
据申万宏源测算,海绵城市建设同样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按照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2013年底全国城市建成面积4.78万平方公里,保守假设每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试点城市每平方公里1.9亿元投资,静态预估2020年对应1.4万亿元投资额,2030年则对应5.7万亿元投资额。
一直以来,城市的投资与消费所占国内经济比重较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城镇投资占整个社会投资的96%,城镇消费占整体消费的86%,因此,业内专家表示,抓住城市的投资与消费,就等于抓住整个经济的“牛鼻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