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规划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着一茬干,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同时提倡城市修补,强调不要大拆大建,要节约集约发展,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十三五”新形势下,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地指导具体实践工作的理论。
随着我们所处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思想观念和需求系统较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扩展。相应地人们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方向和内容都有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能够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并能够为民众提供可持续福利的文明形态,即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按照我们的理解和思路,城市建设和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在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以人为本地开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也是一致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是一个长时期、连续的、协调、反馈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变化。一次规划是不可能完整至善的,只能是不断地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推进和完善,即趋善化的过程。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的有效评价是管理和调控的关键环节。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不是一个单向的优化问题,它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常常交织在一起,所以它比较适合于采用趋善化模型。
趋善化评价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没有最好的结果,只有更好的途径”。趋善化模型采用了优化模型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和体现过程及过程运行中的调控和不断趋善,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或某一阶段的优化,而是强调目标与约束条件的同步交叉、相互协同与调控,进而实现目标的不断完善。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是一个趋善化过程。
这一趋善化过程如何实现?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中指出建立法治政府需要推行民意调查制度。问卷调查数据和心理实验数据常常会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等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所以对这类数据的使用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适时和必要的调整。趋善化建立与管理过程需要“混合”数据和“行进”数据这两类数据的支持。“混合”数据是指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来源、不同时空尺度等各种形式获得的具有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各类数据,包括实验数据、观测数据、监测数据、推演数据、遥感解译数据、统计数据、经验数据、替代数据、问卷调查数据和心理实验数据等。而行进数据是指工作程序实施过程或趋善化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工作程序实施之前是不知道的。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会采用模拟数据或预测数据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风险分析。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民意调查方法体系的构建需要这两类数据,而且只有得到这两类数据的支持才能够比较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但是,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其分析结果会存在缺陷。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需要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环境要素及动态过程进行长期的、实时的、原位的观测,包括客观的“感”和人们主观的“感”等方面。这类观测只有通过物联网的途径,也就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模式才有可能获得,通过其他途径是很难或无法获得的。同时,物联网为趋善化过程与模型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进而为城市的规划、建设、评价、管理与调控等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措施作为修复与建设的主要途径,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等内容,促进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