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两江交汇的武汉三镇,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如今,求新求变的武汉正试图以航空枢纽为龙头,铁路枢纽和港口为主体,轨道交通和公路为支撑,通过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构筑“两带一路”枢纽大动脉,打造四通八达的“祖国立交桥”,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勾勒的蓝图,未来,武汉人出行将更为方便,出境航线进一步密集,市内轨道交通建设迈入全球地铁城市第一方阵,各类交通可实现“零距离”换乘。
航空:
天河机场将建设第三跑道
在中部地区,目前武汉是唯一通达四大洲的城市,也是拥有国际及地区航线最多的城市。武汉现有国际及地区通航点达到38个,其中包括直飞巴黎、旧金山、莫斯科、黄金海岸、罗马的洲际航线5条。今年1月刚刚开通的武汉至迪拜航线将直达全球最大的国际中转机场,市民可以更便捷地联通欧洲、非洲。
航线的密布也让客流直线上升。2015年,武汉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894.3万人次,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74万人次;武汉机场客流总量、国际及地区客流量取得中部“双第一”。
今年6月底,天河机场二跑道将提前投用,T3航站楼则将在今年底建成投用。T3航站楼建成后,将是全国第四、华中最大的机场航站楼。
按照“十三五”规划,接下来,武汉将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适时启动天河机场四期和第三跑道建设,积极对接顺丰国际物流枢纽项目,策划建设第二机场,强化国际国内航线衔接,拓展国际客运航线,增开洲际直达航班,加密港澳台等地区航线,推动开通武汉至欧洲的全货机航班。到2020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50万吨。
此外,武汉还将加快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打造中部通用航空产业中心。
铁路:
武汉还将再建两座火车站
随着京广高铁,合武、汉宜、宜万铁路相继运营,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米”字网络基本形成,武汉已与全国1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构筑起了“半天生活圈”:乘高铁动车7小时内可通达,“双城生活”被无限拉近。
根据“十三五”规划,武汉将继续巩固铁路枢纽全国第四极功能地位,积极推动沿江高铁及武汉至西安、杭州、厦门、青岛、贵阳等方向高铁进入国家相关规划,尽快实现武汉12方向“米”字型高铁中心地位的规划法定。
“十三五”期间,武汉还将再建两座火车站:光谷火车站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新汉阳站将启动建设。铁路还将建成江北、汉孝铁路及相关联络线,并为铁路过江通道规划做好预留。
接下来五年,武汉将进一步拉近与“邻居”的距离:“十三五”期间将推进武汉、长沙、南昌城际交通网络建设,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中三角”。
地铁:
迈入全球地铁城市第一方阵
去年底,地铁3号线正式开通,由沌阳大道至汉口宏图大道,贯穿武汉开发区、汉阳、硚口、江汉、江岸和东西湖等6个城区,与已开通的1号线、2号线和4号线,形成武汉“地铁第一环”、串联三镇。
“十三五”期间,武汉将建设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地铁环线:地铁12号线起点终点均为汉口火车站,线路长度为59公里,形成独立闭环。
根据纲要,“十三五”期间,除了11条续建线路外,武汉将新建6条地铁,建设“主城成网、新城通线”轨道交通系统,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通达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迈入全球地铁城市第一方阵,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达到50%以上。
规划新建的地铁线路中,其中4条线路与火车站串联。规划中的光谷火车站也将成为一条地铁的起始站:11号线武昌段将串联起武昌火车站至光谷火车站。
此外,武汉还将以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开发,加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提高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在中心城区,围绕轨道站点聚集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交通和绿色走廊,建设“地铁中心”。在新城区,结合轨道站点建设,明确集中连片区,加快打造“地铁小镇”。
公交:
每500米将有一个公交站
在未来五年,武汉将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新增400公里公交专用道,推行“公交1.5”计划。
所谓“公交1.5”行动计划,是指通过提升公交运行速度,将公交全程出行时间(包括站外步行、候车、乘车、换乘等时间)控制在小汽车出行时间的1.5倍以内。
到2020年,武汉将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公交场站500米覆盖达到100%。
路网:
打造二环内30分钟畅通圈
“十三五”期间,武汉将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完善和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密快速路网,形成全城“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格局,快速路总长度达到300公里。
在未来五年,武汉将加强新城区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快速路、主干路对接,让各新城区与主城区之间不少于1条轨道交通,2条快速路交通,3条主干路,形成“1+2+3”复合交通走廊。
在畅通道路“微循环”方面,城市将完善干道网络节点,织密微循环路网,打造二环线以内30分钟畅通圈和市域60分钟交通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