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跨省级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于近日印发实施,成为2016年春节假期后最为吸引眼球的热点话题之一,引来各界持续关注。
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一直是近两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并有意在区域发展中形成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战略之一。而此次《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用意何在?其描绘了怎样的一体化大格局?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就此展开解读。
一体化机制需要综合构建
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其中,在政策创新方面,通过明确构建包括行政管理、生态环保以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在内的一系列机制设计,意在勾勒出真正有益于京津冀促进一体化进程的政策环境。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
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规划研究室副主任黄征学看来,区域一体化要解决的关键前提就是无处不在的行政壁垒。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已然在跨区域发展中走在了前列,关键在于规划能否在明确政府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的同时,应形成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体制机制设计,以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上来。
在生态环保方面,众所周知,寻求一体化治理、维护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客观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提速的主要动力之一。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本报记者表示,京津冀三地生态环保联动机制对于三地实现绿色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京津冀三地将区域内资源实现共享,对解决共同面对的大气污染难题而言可带来利好全区域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津、冀两地而言,以生态之名寻求绿色发展,有助于其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中,找到有利的突破口。
应该说,产业的绿色转型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必不可少,而产业科技创新对于绿色转型更将功不可没。黄征学认为,首先,三地要加强企业在京津冀地区的统一整合,以便不同企业在区域内获得更大范围的发展空间;第二,消除商品流通环节的限制,以便形成统一市场,商品得以高效流通;第三,完善各要素资源的流动环境,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领域加大区域内整合力度,有助于资源全面共享。
“北京已具备足够的辐射带动力,通过其完善的金融信贷体系为整个京津冀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北京充足的科研力量更是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黄征学说。
以“人”为核心服务新型城镇化
2016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更是全面实现和建成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决胜阶段的开局年。因此,站在2016年的中国经济社会,注定将有着有别于以往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这一点,在此次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上显得尤为明显。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不难发现,着眼对“大城市病”治理、交通网络布局、生态改善以及产业规划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任务的目标表述,无异于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再度重申。黄征学认为,跨省级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在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都难以逃离所谓“如何组织”的问题,即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组织的优劣与否,将决定区域内不同地区能否真正得到共同发展的机遇。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入研究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重大项目、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既注重了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又加强了与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更紧密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的实际,体现了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显然,解决好不同层级规划间的衔接和可操作问题,将左右《京津冀“十三五”规划》能否切实落地。黄征学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我国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此外,京津冀的客观条件有助于倒逼大城市进行部分功能疏解,以达到缓解大城市病的作用,功能疏解不仅涉及交通,还将涉及包括住房、人口、就业、教育等事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黄征学看来,缓解首都功能疏解,形成治理大城市病范本,绝非是简单地打造交通互连的区域发展环境就能实现的。“一体化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城市质量,而一改以往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固有思维,必须以区域协同发展的全局眼光规划城市发展路径。”
黄征学强调,最为关键的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必须要以“人”为核心,即要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现象。他认为,要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题,势必要投入大量资金,这肯定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难以一蹴而就。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