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杨月)17日,《中国城市竞争力专题报告(1973-2015)》在京发布,报告指出,建立特色友好城市的合作必须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为依托,未来,以“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城市群为代表的一批友好城市群将有望全方位建立。
报告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涉及外交、经贸、金融、基建、交通、人文、环境等方方面面,鼓励“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其中,城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珍珠,通过“城市外交”串接起来,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交相辉映。通过释放城市潜在的对外交往活力,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联通边界的区位优势,我国将有力搭建互联互通走廊和对外开放窗口,以点带面、由线到片,并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
发布现场,专家学者和各地方友协代表共同探讨友好城市未来发展。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借用城市外交的优势和特点,在作用于不同区域范围的主要核心城市周围,聚集不同类型、规模、特点的城市,形成与核心城市保持较密切联系的群体,即“城市群”。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强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同时也将增强核心城市对外围区域的辐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资源与机会,实现新兴市场国家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未来我国将探讨建立“一带一路友好城市群”“新兴市场友好城市群”“金砖国家友好城市群”等,真正实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抱团取暖,互助共赢。
同时,报告援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指出,“城市外交”已经从国家总体外交的补充,发展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途径;从城市自主开展对外交往的辅助地位,上升为从属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规划顶层设计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地位。当前,“城市外交”进入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发展阶段。
另外,根据报告统计,过去40年里,中国城市对外交往呈现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依次递减态势。按照中国友好城市在各洲分布数量排列,最多为欧洲776个,占比35%;最少为非洲124个,占比6%。如果将目前全部国际友好城市按所在洲平均到每个国家,则在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发展相对均衡,与各国平均友好城市数量各占约四分之一,而与非洲国家的城市友好往来相对较少。
报告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编写。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等专家学者和各地方友协代表出席研讨会。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