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将通过2-3年完成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任务。4月6日上午,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济南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情况。目前,试点建设项目已开工34个,完成投资32.05亿元,占总投资的40.1%。
获中央无偿支持资金15亿元
2015年初,济南经过初选入围和竞争性评审,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全国3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获得中央无偿支持资金15亿元。该项资金每年5亿元,连续三年支付,目前已到位10亿元。
新闻发言人李本海介绍,我市把建设海绵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共安排了43个大项、137个子项,总投资79.26亿元,将通过2-3年完成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我市将通过实施试点区域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含监测评估)系统共五大系统建设,逐步把我市建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试点项目投资PPP项目占65%
我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运营。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采用PPP模式,为生态济南建设注入大量“活钱”。
按照河流汇水分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整合划分为兴济河流域项目、玉绣河流域项目等4个汇水分区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约占试点项目总投资的65%。
9个道路交通项目基本完工4个
目前,试点建设项目已开工34个,完成投资32.05亿元,占总投资的40.1%。
其中,城市水系(内河水系)项目方面,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78亿元,占总投资的69.4%。城市水系(城区水系)项目方面,16个项目已开工13个,其余3个项目正推进工程招标与征地拆迁,累计完成投资21.57亿元,占总投资的50.7%。
道路交通项目方面,9个项目已基本完工4个,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4个项目正推进工程招标与征地拆迁,累计完成投资5.75亿元,占总投资的31.9%。
建筑小区项目方面,7个片区项目已开工5个,其余正推进工程设计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900万元,占总投资的2.4%。另外,园林绿地项目方面,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0.7亿元,占总投资的17.2%。能力建设项目方面,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方案设计,其中1个项目过半,累计完成投资893万元,占总投资的4.4%。
相关阅读
海绵城市五大系统建设
海绵城市具体怎样建、未来建成什么样?新闻发布会上,李本海对此作了全面解读。
城市水系统项目
实施兴济河、历阳河、玉绣河、西圩子壕、玉符河、腊山河及历阳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拦水坝、谷坊、生态缓坡、湿地公园等,增加河道渗漏调蓄能力。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增加河道排放能力;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建设英雄山边沟、赤霞广场等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和大金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等。
另外,还将实施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加快历阳湖、兴济河泉水调水工程建设,实现泉水再观再用;推进卧虎山、锦绣川、兴隆、浆水泉、孟家水库“五库联通”工程建设,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
园林绿地系统项目
主要实施千佛山、英雄山、泉城公园等公园景区改造提升工程,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实施透水生态铺装等,提升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
实施佛慧山、卧虎山、金鸡岭、兴隆景区等山体公园建设,增强山体公园雨水渗、蓄、用功能。实施街头绿地、游园和道路等绿地改造提升工程等,提升绿地渗、蓄水等功能。
城市道路系统项目
在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面,将城市道路作为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均要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对市区所有在建工程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落实规划、设计与施工。
对在建的二环南路、二环西路南延快速路工程,以及计划实施的舜世路二期南段等市政道路工程,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
建筑小区系统项目
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改造,试点片区内的既有与在建建筑小区要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并设置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采取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后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将蓄积雨水用于小区内绿化浇灌等。
试点区域内新规划项目应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
能力建设系统项目
实施地下水补给水力模型研究课题、城市水系统监管预警业务化平台研究及示范项目、水生态文明试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防汛应急监测预警系统等四个能力建设项目,达到城市水系统险情预报预警、水情综合预报、水量综合调度、突发事件应对有效的效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