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讯2016年2月27日,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将《兰州市实施“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规划白皮书(草案)》(以下简称“白皮书”)呈送给兰州市委常委办,为兰州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构筑品质城市基底
建设幸福美丽兰州
新思路。规划“白皮书”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作为城市工作中新的指引方向。新战略。规划“白皮书”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提出的“着力打造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为新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央提出的新方向及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新战略,市规划院创新地以规划“白皮书”的形式结合各规划并利用“水源地建设”项目进行破题。
规划“白皮书”高起点的提出,按照“山青水绕天蓝路畅通五大设施,筑品质城市基底”的新思路,紧紧围绕两山、水系、综合交通和水、电、气、热、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共同构筑兰州“品质城市”的基底,为建设“幸福兰州”和“美丽兰州”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总体发展目标。
兰州将充分利用兰州国际港务区的口岸优势,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开通兰州至俄罗斯、哈撒克斯坦等国家的国际航班等,着力打造兰州一带一路上的核心节点城市。
以水源地建设等为契机
实施山水宜居活力城市战略
着力实施山水城市战略。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为契机,整治洪沟、修复湿地。规划充分利用黄河连通两岸从山间汇入的多条冲沟,共同构成鱼骨状的南北两山水系。依托水源地建设工程富裕水,通过技术手段引入南北两山上的水库、人工蓄水湖,建立洪道系统,将洁净水注入洪道,拟在水源地分水井处规划新建两条生态水系供水管道。南线生态水系供水主干管沿规划南快速路敷设至东岗烂泥沟;北线向北过黄河,沿正在建设的北环路敷设至九州罗锅沟。全程重力自流供水,将水引至城区部分河道及规划人工湖泊中,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打造生态水系,首先改善洪道常年污水横流面貌;其次,利用生物技术,将洪道沿线打造成为生态湿地,结合步行绿道的建设,打造集生态、旅游、防灾为一体的两山水系,营造山水城市格局。让市民得以亲水近水,使区域行洪—生态—游憩—景观—文化有机整合,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山水绕城。
依托山水城市营造,实施宜居城市战略。创新驱动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兰州市科研院所集中、大中院校较多、各类人才优势较多的优势,通过申办国家级金融加产学研基地作为战略抓手,着力实施活力城市战略。
双城三带两大绿环借四大屏障
现生态兰州格局
规划“白皮书”大视野的构建“双城三带两大绿环借四大屏障,现生态兰州格局”的大兰州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双城,是指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其中,中心城区,将加快发展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和旅游等中心职能;新区为区域内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为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双城互动发展,共同成为甘肃省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提升甘肃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孵化器和省城中心带动战略的核心推动器。三带,是指中心城区到新区之间的三条交通型绿色廊道;两大绿环,是指中心城区旅游风景环和新区郊野生态环;四大屏障,是指兰州市马寒啣山—兴隆山、连城自然保护区—吐鲁沟、皋兰山—大尖山—关山、兰州新区生态农业区建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自然生态屏障,凭借四大生态屏障,结合双城建设,打造三带、两环的生态格局,构建大兰州大生态格局。
两山一河两大水系贯五大绿廊
构山水城市骨架
新路径。本次规划白皮书根据兰州市现状自然条件,依据大兰州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创新的提出以下发展布局。两山一河两大水系贯五大绿廊,构山水城市骨架。两山一河是指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及穿越城区的黄河及两岸洪道系统;两大水系是指在南北两山规划建设的两大水系;五大绿廊是指沟通南北两山的五条生态水系廊道。两山一河两大水系贯五大绿廊,形成山山相连、山水相依的山水城市骨架。
四区一轴两大绿道串七大湿地,造宜居城市功能。四区是指兰州市中心城区四个行政区;一轴是指黄河及滨河地带;两大绿道是指南北两山旅游的主要体验路线;七大湿地是指沿黄河规划的银滩等七处湿地群。四区一轴两大绿地串七大湿地,形成山青水绕、山水城共融的宜居城市功能。
三核九街两大商区连七大板块,显活力城市魅力。三核是城关中心区、安宁—七里河中心区、西固中心区;九街是指兰州市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商业氛围,能够展现城市活力的九条街道,即张掖路、酒泉路、庆阳路、皋兰路、东岗路、天水路、建兰路、安宁路、福利路;两大商区是指特色休闲旅游街巷区和商务会展区两大特色商业街区;七大板块分别是指总体规划确定的七大城市组团。九街、两大商区共同串联起兰州市三大中心区,带动整个中心城区七大板块协同发展,彰显城市活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