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多规合一实现厦门绿色决策 高起点推生态文明建设

2016-05-24 10:51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记者 王元晖

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杰。(本报记者梁伟摄)

去年厦门有3宗地块被暂缓出让,它们要么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要么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及卫生防护距离。这种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勾勒出厦门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换轨迹。

伴随着市委、市政府“多规合一”改革,一个共同决策的大平台也稳固地搭建起来,其中的亮点之一,便是此前环保的末端管理,迅速提升到项目的决策阶段,曾经“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

“‘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在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始终是一条基本原则。”昨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将继续把环境保护工作有机融入“多规合一”平台,探索将环境要素融入社会、经济、国土、城乡等各领域,在“一个战略、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中实现绿色决策。

规划引领 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带着油墨气息的《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和《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成了厦门推动环境保护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的新引擎。市环保局与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市市政园林局紧密对接,环保生态红线的落图工作顺利完成。

在王文杰看来,“多规合一”的实施,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空间体系、统一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在同一概念、时限、标准、方法等体系下,促进各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充分探讨、协商,取长补短,拿出多方共赢的行动部署。

去年,随着水、大气、噪声等环境功能区划、环保总规和各类规划环评要求等9个环保专题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厦门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有了更加稳固的根基。而人们津津乐道的“环境负面清单”,也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981平方公里陆域生态控制线,占到厦门全市国土面积的57.6%——目前,生态控制线已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平台,生态保护区域牢牢固定在“一张蓝图”上。王文杰认为,“一张蓝图”的编制和“一个平台”的建设,势必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流程再造和业务平台对接,实现从生态空间的融合到建设项目前期决策的无缝对接和立体式管理。

优化服务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015年厦门产业结构比例为0.7:43.8:55.5,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占全省一半,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6%——透过这种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人们不难留意到“多规合一”平台下“八大污染行业”项目的退出。

“环保决策从末端走向前端,有效避免了资源环境的浪费和破坏。‘多规合一’平台运作机制,使环境保护部门在建设项目生成初期即可参与决策,实现由环境保护事后补救、末端控制的被动反应模式向事前预防、源头控制的主动行为模式转变。”王文杰说,这种“绿色决策”,对优化产业布局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多规合一”的改革成果,还生动地体现在建设项目的审批上。市环保局与政务中心、发改、规划等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的实施意见》,优化和完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将环境保护工作贯穿于“多规合一”全过程。

不断优化的服务,加速的自然是厦门的行政审批效率。王文杰举了一个例子:今年以来,市环保局共审批建设项目26个,有24个项目在承诺办结日期之前完成审批,项目提前办结率92.3%,累计节约审批时间173个工作日。

创新机制 高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厦门正紧锣密鼓地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环保局”。作为“智慧环保”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它将努力实现“智慧环保”与“多规合一”的平台对接,并在畅通公众参与渠道、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绿色决策”带来的绿色生产和生活。

对于这一愿景,王文杰信心满怀。而在记者与他的对话中,“创新”显然是一个高频率的词汇——他们锁定的,不仅有环评审批制度的创新,有环境治理体系的创新,还有环境管理能力的创新。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同样是“关键词”。接下来,环保部门还将下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农村(社区)范围内基本不产生环境危害的项目审批权限,推动政务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形成“市-区-镇-村”决策服务链。

“‘多规合一’对协调厦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在顶层设计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王文杰看来,一系列创新性机制,必将继续实现环境管理“由要素管理走向综合协调、由末端治理走向空间引导”,也必将继续高起点推进厦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