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成渝城市群:告别“哑铃” “同城”融合

2016-05-27 10:0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记者 刘 畅

2016年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包括“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资本、技术等市场一体化”在内的五大发展任务。5月初,规划正式印发。

其实,早在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后,区域内的城市合作就呈现出你中有我的融合发展态势。在此后的近5年时间内,一方面,成渝城市群之间大有你追我赶之势,利于经济区内的城市优劣互补、良性竞争;另一方面,成渝两地在整个城市群中GDP占比过大,挤压了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有悖预期的“哑铃式”发展结构。

经济总量占70%以上,人口密度超过75%的成渝城市群如何才能破除“哑铃式”发展结构,形成真正的“同城思维”,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对百姓生活影响几何……

目前,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清洁能源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是西部地区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业内人士认为,现有的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镇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产业化高度优化,具备未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强大优势。

然而,成渝两地抱团发展中,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型城市“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此次《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后,规划中提到的“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无疑是肯定了成渝两地经济的互补性,强化了二者相互支撑和带动的作用。专家认为,“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意味着成渝城市群在抱团中能够避免竞争中内耗现象的出现,进而在西部形成具有潜力的增长极。

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杨开忠指出,只有在成渝两地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合理引导产业布局,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群从过去的“单独建立成都和重庆两个经济中心”的阶段,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展中小城市群”迈进。

处于成渝城市群龙头地位的成都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指出,在成都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展中,政府部门的规划是构建以成都为中心,向外辐射,相应的交通布局、产业布局也要以放射和圈层为结构进行组织。

从成都近年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来看,与重庆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从曾经需要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现今仅需一个多小时的成渝高铁;成都市温江区目前定位为西部自驾区枢纽和西行起点集结地,温江正在推动与重庆等地合作,互为客源地。

从产业互补来看,成都的华川、天兴仪表、宁江山川等30多家企业一直是重庆长安汽车零部件的供货商。成渝城市群中的四川省广安市为重庆工业配套的企业涉及8个行业251户。

对普通百姓而言,成都和重庆在区位上的确是“越来越近了”,成渝高铁开通以后,不少成都市民甚至购买了一等座车票,带着全家到重庆感受山城的“麻辣”氛围。2015年,重庆入川人次增长至2797.73万人次,所占比重为18.26%。

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四川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两地正在商量扩面的问题,以便将成渝两地更多市州、医院纳入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范畴。

从曾经仅仅是地缘相近到现在“多城一体”逐渐成为现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无疑为“同城思维”理念嵌入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规划再添助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