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 哪些城市登上榜单?

2016-05-31 10: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记者 柴逸扉

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这份大约60万字的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同时也指出了当下中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

经济实力深圳第一

中国城市谁最具有竞争力?发布会上,该报告的研究团队表示,课题组通过长期研究及实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构建了相应指数,对两岸四地的城市进行了评分并分类排名。

比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深圳位居榜首,2到10名分别为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2014年相比,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

从区域分布来看,十强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重庆、成都、武汉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

而从着眼于未来发展潜力的可持续竞争力角度观察,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青岛位列前十。

除了经济的维度,报告还对宜居城市竞争力进行排名,珠海、厦门、舟山占据前三甲,排名前十的还有香港、海口、深圳、三亚、温州、苏州和无锡。

此外,报告还排出宜商城市竞争力十强、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文化城市竞争力十强等。

“城市病”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此次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没有回避问题,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说明。

比如,在排名中,除了各种竞争力的排名,这份报告还选取了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房价收入比、医院万人床位数、刑事案件率5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选取了38个主要大城市进行分析,对这些城市的城市病情况进行测评。

根据分析结果,深圳、北京、杭州、温州、广州、济南、上海、西安、佛山和石家庄为大城市“城市病”指数排名的前十名。

另外,户籍造成的居民之间的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社会领域,特别是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没有户籍的常住人口实际上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给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带来很大挑战。

哑铃结构初步显现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重和顺应。

基于未来城市发展如何更加合理、宜居的考虑,该报告建议,未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构建应是大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3,小城镇占1/3,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合在一起占1/3,形成“哑铃形”。

可喜的是,目前中国的城市体系正由“塔尖形”的规模结构向“哑铃形”转变,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形”型态,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

同时,在10多年的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研究团队正努力使评估指标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的经济维度。比如,原来考察的只有“经济竞争力”,而现在还要衡量“可持续竞争力”,像“新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等经济因素以外的内容均包含在指标体系之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