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铁提速,大城市的卫星城以及城市群有可能进一步向外辐射延伸。
6月13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提出,下一步要解决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问题,需要在区域内部通过轨道交通增强区域交通联系,通过都市圈带动区域城市发展,通过海陆共同推进提升发展层次,实现大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根据上述报告,需要在北京主城区以外50公里左右距离选择新的区域作为卫星新城,然后通过一站式时速100多公里的城际铁路,实现北京主城区到卫星新城的直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了通州、顺义、亦庄、大兴、 房山、昌平、怀柔等11个新城,除了通州新城变成了北京副中心外,其余的新城还未能完全解决交通及产业等问题。
随着城际铁路速度提升,大城市的卫星城可以进一步向外延伸。大城市主城区与周边城市通过高铁连接,在高铁速度提升到每小时350公里后,更多的城市到大城市主城区的时间距离将缩短,其城市群的辐射范围或更广。
近年来,关于高铁恢复到350公里时速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铁路总公司高层近日回应时表示,高铁提速是经济问题,技术上没有问题,但经济上是否合理,需要充分论证。
目前,全国高铁时速为300公里左右,比2010年的每小时350公里有所降低,这使得一些超大城市之间,比如京沪之间需要5小时左右方可抵达,与搭乘飞机相比竞争力下降。如果时速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则不只是京沪的时间距离缩短,很多城市群辐射范围可能会扩大,超大城市群的都市圈范围也可能会拓展。
城市间经济联系更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高铁速度提升,可以使得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范围有所扩大。
“十二五”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并未扩大到安徽合肥,但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将合肥、安庆、马鞍山等城市包括进来。合肥、安庆到南京都修通了高铁,城市之间联系更紧密,沿线的芜湖、池州、铜陵等城市也被纳入到了长三角城市群。
目前,合肥到上海的高铁需要2个小时,安庆到上海需要4个小时左右,不过合肥、安庆等到上海的时间距离还可以大幅缩短。
合肥到上海新规划了长江高铁,按照时速350公里设计,另据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马鞍山、宣城、湖州也规划了新的高铁。未来合肥到上海的时间距离可以更短,以时速350公里测算,全程直达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随着高铁速度提升,未来一小时都市圈的范围是可以向外扩展的,实际上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只要经济联系密切,不管是一两个小时距离,还是更远一点,都可以发挥辐射作用。
他指出,中国城市群划界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在日本,都市圈规划里面会有详细说明,比如说一个城市跟中心城市通勤75%或物流多少等联系,那就可以确定进入城市群。
“主要是看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这些东西又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随着基础设施,交通的改善完善,整个经济格局会发生变化。”陈耀说。
很多城市被纳入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比如温州、连云港、徐州等,不过都未能进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另外,安徽黄山、浙江衢州,距离上海主城区距离只有300多公里,却没有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范围。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教授张智新认为,高铁提速的确给城市连绵带或者城市群扩容创造了条件,但是核心问题是城市之间要有区域经济的分工,这些东西比通勤更重要、更关键。“廊坊和北京互动性不强,关键不是地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区域经济的分工有没有互补合作,或者是经济的联系度、相互依赖度有没有逐步提升,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张智新说。
北京卫星城需外延
根据目前规划,河北的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等城市,都纳入到了京津冀城市群的范围。不过,很多报告认为,实际上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互动不是很大。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北京尽管加快了产业和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向外疏解的步伐,但是北京的虹吸效应,以及北京与周边城市的马太效应仍存在。
前不久赵弘到河北的霸州和唐山调研发现,当地一些企业招收的河北大学毕业生中,有7成在2年内流失,不少还是去了北京。原因是北京不只收入高,其他各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很高。
过去北京规划了顺义、大兴、通州等系列新城,结果很多情况是先建房子,虽然吸引过来人口,但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结果还是要涌入市中心上班,带来更多交通拥挤,城市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国外的情况不同,国外是先建设好城际铁路或者地铁,再建设学校、医院等,再建房子和产业。有的国外城市主城区才30万人,却在周围建设了卫星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中心城区只有88万人口,第一条地铁1945年就建成了,现在有5条地铁,在周围建设了6个卫星城。其当地居民8成坐公交和地铁,上车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
“北京也应该在周围50公里左右距离建设卫星城,实现主城区到卫星城的一站到达。”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像平谷到市区的地铁还不是一站式的模式,这也和国外规划的卫星城不一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也指出,下一步要通过区域综合交通发展引导合理的产业布局、城镇健康发展、城市互通互融,改变原有的单中心放射状格局,向多中心网络化的格局转变。
为此,可以按照集中承载地、“微中心”布局,有序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疏解。重点沿发展轴线,以及拟建设的集中承载地和微中心,尽量形成与首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类似的发展环境,支撑北京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