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市完成浦东临港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并在松江新城、原闸北苏河湾、徐汇滨江、金山廊下等地区进行示范,各区县建设不少于一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还将按照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要求,推进青西三镇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计划。——到204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并基本恢复水系生态系统功能。
原标题:各区县将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区域
工作人员正在监测水质。受访者供图
据《青年报》报道,未来几年,上海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让上海天更蓝、水更清?怎样提升水质?如何完善原水系统?如何进一步保障饮水安全?严重污染水环境的污染企业取缔得如何?如何控制和治理农业源污染?有哪些完善信息公开的措施?昨天,上海发布公布了环保部门的《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一一揭晓谜底。
具有上海特色的方案出炉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上海水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治污为本、截污为先、标本兼治、建管并举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然而,水污染防治工作是长期、复杂、艰巨的。目前,上海还存在着地表水水质总体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污水厂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跟上城市快速发展需求等诸多问题。
年4月,国家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国家行动计划”),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分别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日前,上海市政府组织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城乡住房建设管理委等部门编制了《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首次以专项行动计划的方式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从几大方面着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实施方案具有上海特色。根据上海市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突出了全过程保障饮用水安全、污水处理厂提标和管网建设、养殖业和面源污染控制、河道治理等重点工作。“此外,我们的实现远期目标的时间定在2040年,比国家行动计划设定的远期目标早了10年。届时,上海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提升,让水环境真正变得安全、清洁、健康。”
谈及此次方案和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两大不同。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方案内容更全面,从饮用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河湖海域地下水,工业治理到农业防治等,涵盖了水环境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是更注重源头控制措施和综合配套保障。
各区县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
据介绍,本市将着力解决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开放性问题,完成黄浦江上游金泽水库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流域联防联控,加快推进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设;深化研究陈行-青草沙多库联动建设,完善多源联动的原水系统布局。
实施方案指出,按照一级A及以上标准,本市全面实施石洞口、竹园、泰和、虹桥等30余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新建、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立方米/日,同步解决污泥处理处置和臭气污染治理;完成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空白区和郊区实际建成区一级、二级污水收集管网约240公里;重点完成中心城区21座雨水泵站的旱流截污改造,开展中心城初期雨水治理,深化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系统工程的前期研究并加快建设。
此外,本市完成浦东临港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并在松江新城、原闸北苏河湾、徐汇滨江、金山廊下等地区进行示范,各区县建设不少于一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
本市将逐年消除劣V类水体
根据实施方案,本市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和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所有镇村级河道全部轮疏一遍。
环保部门表示,本市将逐年消除劣V类水体。以国考和市考断面为重点,排定实施时序,将水质达标治理与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198”区域建设用地减量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改造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合力,综合推进水质改善。
国家为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将与各地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水环境质量目标逐级分解落实,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上海,除面上指标外,还将下达20个国考断面的水质目标,对照国家考核要求,目前有13个断面已达到要求,7个断面需要在今后的5年中分年度达到水质目标。
还将按照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要求,推进青西三镇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计划。
【具体指标】
——到2017年
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市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断面比例(按国家考核断面计)不超过15%,水质优良率(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下同)比例达到40%。
——到2020年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数量比例高于75%,原水供应总量的90%以上达到水质优良(Ⅲ类)水平,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水质优良率比例提升至45%,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地下水水质级别保持稳定。
——到2030年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地表水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到2040年
全市地表水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并基本恢复水系生态系统功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